有企业的能耐就在于如何借到国有银行的款,如何可以贷款到期不还,而且越是不还越是光荣,越是不还越是有本事,并在股市上造假、坐庄、黑幕泛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秩序根本无法建立。这种经济环境也一定是“坏人当道,鸡犬升天”。
也正是针对这样的状况或问题,曾有人提出“以德治国”的设想。在他们看来,在一些地方,传统的道德准则被否定,廉耻感不再成为约束自我行为的有效力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开始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了见利忘义、权钱交易的风气泛滥,国家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减弱等等。因此,孔子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传统思想则可能成为立国之本了。就此而言,也有人附和倡建“道德市场经济”。
其实,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无论是韦伯提倡的新教伦理资本主义,还是诺斯主张意识形态降低交易费用理论,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意识形态对市场经济生活的必要性,并非要把道德上升为治国的本位,更不能成为立国之根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表明,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理念不仅没有开发出现代文明,没有让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反之,当中国传统社会一旦接触到欧风美雨时,就被外来的文化与文明,被现代的器具、现代的生活方式、现代思维与观念击得粉碎,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的道德伦理已经没有它现实的生长点。
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制度安排的不同,人们的经济行为或交易方式是殊异的。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中,人们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都是人情式的。这种人情式的交易活动是以交易者的宗亲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在人情式交易的情况下,由于专业化和分工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个人是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易,交易重复出现,买和卖几乎同时发生,每次交易参加的人、物品与劳务是不同质的。没有专门收集与分配市场信息的制度;物品与劳务度量制度复杂而又不完全标准化,因此也就不需要第三者来保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即交易的当事人会根据既有的价值观念、风俗与习惯、道德伦理在交易的过程中自动地履行合约;而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强制。整个交易基本上是在没有政府、没有正式规则的情况下进行。因此,这个时期的行为标准基本上是以道德为本位的。
但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不仅得到迅速的延伸与扩展,而且使时间与空间分离,使空间与场所分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