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交流与交往不一定会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些活动没有一样是不需要花费成本的,或是金钱、或是时间、或是情感等。因此,从人类出现以来,人们无时不在根据自己的约束条件降低这些交易费用。如早期集市贸易的出现,就是以一种较为原始的方式把人们所需要的供求信息汇集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人们搜寻信息、传递信息等方面的交易成本。而货币、语言及度量衡都是把相应的信息汇集于其中而减少交易成本的结果。到了现代社会,现代通讯业、互联网为何会发展如此之迅速,就在于它们广泛地满足了人们各种交往、交流及交易而降低其成本的需要。
中文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长期积淀下来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自然也是我们民族为了减少在各种交往及交易中费用的重要成果。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加上又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尽管在语言形态的表现上2000多年前就有了统一的规范,中国文字早就为中华民族所共识,但是各地方总是以自己的方言来解读中国文字与文化,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方言文化。尽管中国字形相同,但一个地方有一个读音。如果没有书面语言,靠口头交流就难以进行。这自然给中华民族之间交往带来了种种的不便,整个民族之间交流成本也自然增加。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普通话体系的确立才在真正的意义上确立了中国语言形与音的一致性。可以说,毛泽东的最伟大业绩之一,就在于普及现代教育的扫盲运动和以政府规范的方式建立及推广自然统一的普通话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无从获得,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也比现在更为困难。
就香港来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前为英国殖民地统治之原因,香港没有进入国内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很简单,同样是讲粤话的广东地区,只要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一般民众,哪一个人不会讲普通话呢?尽管他们讲普通话有讲得流利与不流利的程度之分,但是他们都能讲。在香港时,笔者曾经在一些居民家中住过,对于四五十岁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够说或听得懂普通话,不用问他们一定是从内地移居过来的。而正是他们有此种语言上的便利,他们则成了这20多年来香港与内地各种交流交往最为频繁的一群。同时,他们在这种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中也是最为硕果累累的一群。但是,在中国普通话普及的进程中,香港则还在原地踏步。笔者1998年来香港时,不懂普通话的香港民众大有人在。即使是大学教授,同样许多普通话一点也不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