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其他的一般民众呢?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交往发生了一个质上的变化。这不仅在于政权转移所带来的政治权力上的变更,更主要的是不少20世纪80年代从内地进入香港的业界精英开始事有所成,一大批学已成就的内地留学欧美的学人陆续进入香港各部门工作,再加上香港各行各业全方位频繁地与内地各业交流,使得普通话的重要性开始为香港人所认识。笔者是1998年初到香港的;笔者觉得就是在这几年,香港人对普通话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比如,在香港大学来自内地的学生、学者川流不息,到哪儿都能听到讲普通话的声音。也正因为这样,就在附近摆摊的老太太,她每天放一个小收音机在收听普通话广播。别看她年龄70多岁了,她告诉我,她学习普通话已一年多了,一年学习下来,效果挺好。笔者问她为什么会这样努力。她直截了当地说,为了做生意啦。还有,笔者在香港大学时,笔者有什么事与办公室的几位同事交谈,他们总是用普通话与笔者交流。几年下来,有一个过去根本不会讲普通话的同事,现在也能说上几句了。还不止如此,不仅不少同事自己参加各种普通话培训班,而且在假期还把小孩送到北京接受普通话的训练。从这点点滴滴的事情中可以看到香港民众早已意识学好普通话对自己生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否则民众如何会花很高的成本这样做呢?
事实上,语言上的顺利沟通是人们交往中节约交易费用的重要工具。试想,如果两个商人要进行一笔交易,如果语言上不通,为了能够完成这笔交易,他只好请翻译了。而请翻译,既要增加成本,又在翻译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还有可能使信息的传递扭曲。这些成本与风险自然要让交易者来承担了。
1997年回归后,香港与国内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而且这些交往完全超越了以往广东话为中心的地区,辐射向全国。为了使这种双向交流与交往顺利进行,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也就十分必要了。而在内地,普通话是民众交流与交往的基本语言。如果香港人能够学习好普通话,无论是香港人到内地任何地方工作与交流,还是内地任何地方的民众来香港旅游及进行其他交流都可以为港人在交流过程中提供许多的方便,降低在这些交流过程中的成本。特别是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中国内地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只有以内地经济发展为腹地,才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而要把内地这个腹地利用好,首先就必须消除语言上的障碍。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普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