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估计也有2亿人以上。他们的富裕程度、生活水平早在一般的香港人之上,仅仅以旅游的方式和以商务签证的方式吸引他们来香港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了。如果能够让这部分人自由地进入香港,带动香港的消费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其实质性内容还不止于此。人力资源、资金等他们都有相当的实力。因此,香港政府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单向交流的方式该是时候了。这些都是香港政府有所可为的。
目前,香港政府一直在主动地与内地接触,希望港深两地在人流、物流等方面有更多更深入的合作。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如最近,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在广州与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会谈,就如何才够增加两地的人流、货流,使两方面可以加强两地经济上的发展。其中包括物流、一地两检、罗湖口岸、文锦渡关卡和区域快线等方面,都有一致意见。这可算是两地政府在观念上的一个大转变,特别是香港政府的一个大转变。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这些交流应该放在中国经济的这个大背景下来考虑,试想,全国各地与香港特区各方面交流多了,双方的民众能够自由地进入香港,深圳岂能不获其利?
另外,随着香港近期来的经济每况愈下,香港政府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自由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初衷。一遇到有什么问题、一看到民众有什么反映,政府总是希望出来插一手,以显政府对民众的关心,以显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重视。比如,香港楼价的下跌,有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宣扬购楼者负资产如何困苦不堪,希望通过种种方式向政府施压来帮助这些负资产者,让他们来摆脱这种困苦不堪的状况。其实,这仅是某些既得利益集团放出迷惑民众的烟幕。因为,这类购楼者除了少数人为迫不得已之外,都是个人投资行为的选择结果,他们购楼时都预期到这些资产如何升值,投资如何有价值。如果市场真的让他们如愿以偿,那么他们哪一个人会把自己所获得的收益分一份给政府或大众呢?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既然投资收益为个人所有,那么所出现的风险也应该让个人自己来承担了。
像这样的市场行为问题,政府是不可为的,政府也不应该出来承担什么责任。在自由的市场中,市场法则已明确地表明了收益与成本应归结在其当事人的身上。而政府能够做的仅是如何来界定清楚个人产权,如何保证合约的有效执行,如何保护个人的财富不受到掠夺。除此之外,政府能做和可做的事情不会太多。这就是香港政府的可为与不可为了。
(2001年10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