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两地政府在罗湖口岸确实是花了不少功夫,这么大的人流量,能做到如此,实在是不容易了。
但我们的车行驶在广深公路上,见到从皇冈口岸摆过来的货柜车队长龙,心中为之一震,此乃多年留下来的一个痼疾为何依然如故。多年来,在这些口岸过关,是香港的货柜车司机心头之痛,每过一次关要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更长。有多少时间都消耗在这无谓的折磨中,有谁能无动于衷呢?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的观点,这完全是一种没有收益的交易成本,一种租值的消散,如何来减少这种交易成本政府早就该有所作为了,但是此现象一直持续了多年还没有得到解决,尽管目前政府计划有所动作,但实在是拖得太久了。对此,两地政府都难辞其咎。
还有,2001年以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及内部信心不振的打击,人们称香港经济每况愈下,更有人称香港经济已经步入衰退的边缘。为了扭转香港经济这种信心大失的局面,政府的确也下了一番功夫,组织代表团到祖国西部考察、主动地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特别是深圳的各种联系、要求中央政府增加内地到香港旅游的名额等。这些方面的工作与以前相比确实是值得称赞的,表明了香港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化解香港经济增长放缓的问题。但是,在许多事情上政府做事没有想到点子上,没有把握到问题的根本。
看看一水之隔的珠江三角洲,那里的经济一直是欣欣向荣,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特别是一桥之隔的深圳经济形势更是喜人。而看看香港的民众、香港的媒体、香港的政府官员,个个都为香港经济不振而怨声载道。何也?一是香港人从1997年前经济辉煌的高峰直落而下,而内地经济近几年则蒸蒸日上,难免产生一时的失落感,怨气油然而生,信心自然而落,其实以700万香港人拥有4万亿元的存款,经济状况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二是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繁荣,是因为它们不仅面向国际市场,而且拥有国内市场,其产品可以遍及国内各地,国内其他地方的种种资源也能够自由流向该地。因此,即使国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对该地影响也不会太大。对香港来说,则不然,香港的民众、香港的资源可以自由地进入内地,反之,内地的民众、内地的资源则无法自由进入香港,也正是这种单向资源流动,使得香港经济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有天壤之别。其实,内地的资源、各种要素不能自由进入香港完全是特区政府管制的结果,那么要改变这种状态也只有政府才可为了。
香港特区政府应该知道,现在内地的民众今非昔比,中产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