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不可谓不快,成效也不小,但法律执行困难重重。因此,仅就金融基础设施而言,在未来的20年里,上海要达到香港现在的法制水平并非易事,更不要说是赶超或取代了。
还有,尽管上海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可低估,除了在城市建设、公共设施管理、企业管理方面与香港比较有很大的差别外,而且在民众的意识与观念方面相距很远。比如说,同样是在城市公共设施(如机场、车站、地铁)进出,人们的感觉就不同。在香港可以做到标志清楚,人多不乱,但在上海则不同,人一多就会无所适从。同样是企业内,工厂的墙上有个脚印、有个手印在内地企业会视而不见,但在香港的企业内情况则不然。在上海,你可以看到许多老人家悠闲自在、享尽天伦之福,但在香港还有不少老人家还是那样忙碌,那样努力地工作(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收入)。也正是这些细微的东西,深刻地反映了两地的管理水平、价值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差异。而这些东西并非能一日千里的,它们是长期积累与陶冶的结果。而且这些东西正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经济能够发展的真正的动力。
最近,笔者随朋友到北京南边的保定访问,在以往的印象中,保定离北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光地理的区位优势,它应该发展很好了。但到那里后,发现保定经济实在是太落后了。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城市,整个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如南方的一个县城。后来与当地民众交谈及更多地了解,其落后原因根本就在于观念上的落后,在于制度安排上不能激发民众奋进而为。也正是观念上的差距、制度安排上的不同,使得上海在短期内是无法超过香港的。由此可见,香港人要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得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如何不断地改善香港的制度安排。
总之,在香港与上海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香港并不是如何想办法把上海比下去,而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如何不断地改变这种优势来适应整个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香港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也就不怕他地会来取代你了。当然港人也不可对上海那咄咄逼人的态势掉以轻心,而是要把其看做是自己成长的动力,利用自己的制度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2001年4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71节 港人可在内地大展拳脚
早段时间,香港政府公布内地专才输入计划以来,港人为此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大多数人都担心,大量的内地专才输入会抢去港人的饭碗。其实,这只是杞人忧天。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