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两地青年之间的交流,同样是带动香港消费不可多得的机会。因此,香港如何为内地民众在黄金周假期创造种种需求是完全可行了。如娱乐业、展览业、读书会、教育周等等方面,香港都有许多特有的资源。问题是港人如何来开发这些资源,政府应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政策来帮助港人开发这些资源。香港的商人在这些方面是否能动一点脑筋呢?或许一座金山隐于其中呢?
(2001年5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77节 香港联系汇率路在何方
阿根廷比索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也已经弃守,香港成了货币局制度的最后一个堡垒。那么香港的货币局制度能够守得住吗?这几天,香港方面的头头脑脑都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多数人认为此货币局制度非彼货币局制度,而且香港的经济条件与阿根廷殊异,人们对香港联系汇率能够维持下来应该具有信心,因此,阿根廷货币与美元脱钩,对香港的影响可能只限于心理上,而且这种心理影响早已为市场消化了。当然,这种大而化之的说法,民众可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本文则想从理论与经验两个方面来说明汇率制度的所以然,由此来看看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向何处去?
一般来说,汇率是国家多元化货币间的互相兑换的价格,汇率制度则是这种价格得以实现的制度安排。至于哪国采取哪一种汇率制度当然是根据该国的约束条件而定,并非个人想当然而成。特别是从国际金融学的观点来看,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如何选择汇率制度都得面对“三元悖论”(trilemma)。即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冲突。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3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比如,中国的汇率制度保证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但失去了资本流动性;而香港的汇率制度选择了资本流动性和固定汇率制,却未能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
而汇率制度新理论的“两极汇率制度论”或“中间制度消失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汇率制度的简单性原则。该理论主张,惟一可持续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或具有非常强硬承诺机制的固定汇率制(如货币局制度),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性汇率制度(如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管理浮动制等)则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因此,未来我们将会看到的汇率制度不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就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因为,在钉住汇率的弹性制度下,银行与企业都可能低估货币下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