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育,人类天生的潜质是绝对不能发挥出来,至少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的。每个人童年经历的发展变化与文明的进化非常相似:家庭和社会的抚育向孩子们传递了人类的文化遗产,最终把一个个小动物变成了一个个具有热情和良知的完全意义上的人。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是这一观点的最新版本。它认为是社会,而不是自然界,赋予了个人最深层次的人类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乔治·威尔把治国方略比喻成拯救灵魂的才能并不过分。社会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种能够全面培养人性的社会秩序,包括理智、良知、自我、个性、创造性、判断力以及改造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这就是社会应该发挥的最根本的作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好坏的最根本的标准。社会绝不仅仅包括捍卫自由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能够启发和培养全人类的无形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
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政策的基础应该是个人,个人完全是由物质力量创造的。根据这种理论,个人是如此的被动和渺小,其存在的意义、尊严甚至个性也就被抹灭掉了。自由主义实际上忽视了或故意贬低了社会政策的应有目标,即提升人类的精神。这样一来,个人就如同玉米或苜蓿,只要有点阳光、雨水和氮素就可以自生自灭,而不再是拥有灵魂的人。
个性并不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正如莱昂内尔·特里林指出的:人人都是所处时代和地域的产物。但是个人对环境的影响决不亚于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通过创造性地作用于环境,不仅改变了环境,使之变得符合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且最终塑造了自己。
与个人不过是环境的产物这种自由主义的假设不同的是,保守主义观点认为个人从根本上来说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保守主义观点还认为,能够精确地判断得失的有理智的人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长期艰苦卓绝的文化发展的产物。保守主义者因此也难以回答社会究竟应该具有什么作用。
文化的力量婚姻就是苦难
但实际上,人们克制自己的进攻性、结婚生子、抚育后代、预测未来、理智地判断得失,或者通过工作来改善自己的境遇等行为都不是天性。所以,我们在考虑用经济原因来解释为什么有人宁愿偷盗而不愿工作,或者宁愿做单身母亲而不愿结婚之前,不妨先从反面研究一下这些问题:社会是怎样培养出自力更生、理智思考、结婚生子的人的?文化是怎样将好斗、感情用事、自我为中心等人类的天性变成理性、良知和责任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把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