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切。
她开始对四邻产生关切∶“以前的好奇还是有距离的。好奇的时候,我对他们
的无知完全没有同情心,甚至觉得很好,希望永远继续下去,因为对一个观光客来
说,愈原始愈有”看”的价值。但是,后来他们打成一片,他们怎么吃,我就怎么
吃,他们怎么住,我就怎么住。”
不会再把邻人送来的骆驼肉偷偷开车到老远扔掉了,对于风俗习惯,也不再是
一种好奇的观察。
“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个性里逐渐掺杂他们的个性。不能理喻的习俗成为
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们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在她眼里,他们是很幸福的一群人。
许多沙漠朋友问∶“你认为撒哈拉怎么样?”
她反问∶“你呢?”
“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她重重的说著“最”,代他们深吸一口
气。
“你有没有看过树?有没有看过花?你觉得怎么样?”她又问。
撒哈拉朋友说∶“在电影上看过。但是啊,你有没有看过沙漠的星空,我们的
星,都像玻璃一样━━”撒哈拉人对这片大漠有著无比的热爱,她住久了,也有同
样感觉。“想到中国,我竟觉得那是一个前世,离我是那样远,远可不及。”撒哈
拉的家,就此开放了。骆驼肉做菜,也发觉不是那么不可忍受的事了。结交朋友,
认识环境,《悬壶济世》和《芳邻》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她告诉我,在沙漠里学到最大一门功课就是“淡泊”。
(反过来说也许是“懒散”。)“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
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
于大自然。”
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个人都
像撒哈拉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但至少和平。
“更可贵的,他们是非常快乐的民族,可是并不刻意追求这是最高的境界,
也是最低的境界。”
她说,沙漠里,物资的需求几近于零,但仍然有精神生活。他们不一定了解宗
教的真正意义,对于回教的“律”却信守不渝。他们也没有看过繁华世界,有水喝
,有骆驼肉吃,就很满足了。
“政治意义还是要被瓜分时才恍然觉悟的。他们只知道自己属于沙漠,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