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师在阳台看书,一边抽着烟斗。他招呼芷言坐,也不是特别客气,这样反而让芷言比较轻松。
芷言是非常信任潘老师的,因为她一直跟其他同学一样,轮流跟着导师在临床坐诊,有些病人再正常不过了,也只说了不多的话,潘老师就建议他留医,后来的事实证明,病人还真的病得不轻。但是芷言认识潘老师以来,从来没有提过哥哥的事,这一天她觉得有必要求助于潘老师。
尽管潘老师还是坚持医不上门,但是在心理疾患频密滋扰的今天,许多病人的家属繁稠地往医院跑,请求正确的帮助,潘老师也会提出相应的措施。
芷言把一直埋藏在心底的童年家事告诉了潘老师。
潘老师听后,又问了一些庄世博的现状,以及起居,饮食,情绪等方面的情况,最终他对芷言说道,你哥哥他没有病啊。这个结论很让芷言感到意外,潘老师又道,虽然童年的经历极有可能起到人在成长之后不断强化的潜意识中的暗示作用,但绝不是说有冲撞性格的人就一定会有心理疾病,或者最终导致忧郁症。因为许多人的冲撞性格反而帮助他们释放掉了一部分压抑的情绪,而且你有一个很好的母亲,她并没有积极配合你父亲,对于你哥哥的教育始终是疏导的,所以我觉得你哥哥后来的发展很健康啊。芷言仍感疑惑道,可是无意识也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威胁啊。潘老师道,是啊,的确是有些无法治疗的疾病来源于人性深处,人类到底是自我主宰,还是被一种看不到的无法控制的力量所驱使,这个话题将永远地争论下去,但这并非心理学的要义,弗洛伊德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是他打开了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隐秘而宏大的世界。不过我们从结果论出发,生病是一个事实的客观存在,它绝不是想象和推理啊。
第43节:锁春记(43)
吃螃蟹的时候,潘老师看了看芷言,有点欲言又止,芷言道,潘老师,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吧。潘老师道,芷言,我倒是有点替你担心,你没事吧?芷言道,我没事。
这时,芷言的手机响了,芷言打开一看,是世博打过来的,她没有接听,只是顺手把信号掐断了,并且关了机。
而此时,世博就坐在芷言的房间里,夜色降临,芷言的房间很静,而且一如既往的整洁干净。墙上是父亲柔韧却难掩苍劲的字,不动心。世博自知,这一回自己是大动凡心,准备改弦更张了,但是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觉得一个男人既是面对感情上的事,只要是想定之后有所承诺,那就必须担当起全部的责任。问题是他该如何面对宛丹呢?现在看来宛丹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