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我们村三百多户,每户有两万元左右就够了,大约需要七百万元左右,加上建学校的一百万,建办公楼的一百万,总共要九百万元,而我们现在给村民按股分红后帐面说剩下的资金只有三百多万元,还得给矿泉水厂和卫生巾厂留出一百万元作周转,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手上能动用的资金只有二百多万元。” 芳芳道。
“还差近七百万呢,我看只有找银行了。”小宋道。
“银行我去了打听了,根据我们两厂的生产情况,人家最多能贷给我们二百万。而且只有半年期限。” 芳芳道。
“那可怎么办啊?” 朱副村长:问道。
“是啊,这事还得找设计院的专家论考察论证,慎重考虑考虑!” 孟达道。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就要银行二百万,但必须放两次贷,前半年贷一百万,后半年贷一百万。我们先拿一百万建学校,而且马上动工,然后把我们手上的二百多万全部投资木给器厂,楼板厂,砖厂。石灰厂等几个小厂,我问过四海、快嘴他们。去去年一年他们自己的年收入是两万至三万元,今年我答应分别给他们五万元,而且给他们分别投上五、六十万元资金,在不增加设备的情况下把全村修建用的门窗,和楼板全部包,期限为一年之内,然后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给村民,他们表示乐意接受。不过我们还得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砖厂、石灰厂等厂就按这个办法依此类推,这样我们的二百多万元加上这几个小厂在一年之内所创造出来的近一百万就变成了三百多万元。我们把这三百多万元按每户一万元,再补助给村民。这样乡亲们两万元的房子实际是自己只花了一万元,现在咱们村每户这个钱应该是有的吧。。” 芳芳道。
“你的意思是乡亲们建房村上出一半钱,他们自己出一半钱?” 孟达问道。
“是这个意思。” 芳芳道。
“那办公楼怎么办?” 小宋问道。
“办公楼,放在半年后建,就两厂的生产现状村上投放的一百万元周转金半年完全可以赚回来,我们就用它还上所贷银行的一百万,然后我们再贷出银行答应给我们的第二个一百万,用它来建办公大楼,建成三层框架式。三楼用来办公,一楼,二楼我们用来办商场,建超市,城里有的商品凡是我们用得着的我们都卖,争取让村民购物不出村,目前来我们灵山村打工的外地人已经超过了我们灵山村的总人口,有这样一个消费群估计两年内完全可以赚回我们盖楼的那一百万!”芳芳道。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朱副村长道。
“我想芳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