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福、桂、惠三王中皇上又处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第一,三亲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长;第二,桂、惠二藩比先帝高一辈,不如皇上援引兄终弟及继统更为适宜;第三,桂、惠二王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进入湖南时逃往广西,距南京较远,皇上却近在淮安,皇上在伦序和地理上占了明显的有利地位,
然而,东林—复社中一些骨干人士在继统问题上起了恶劣作用,事实上,有识之士都主张由皇上继统,如淮抚路振飞,刘成,给事中李清、章正宸,进士郑元勋等人也持相同态度。
江南士绅中的一部分东林党人却从狭隘私利出发,强烈反对由皇上继统,原因是皇上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廷上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等轰动一时的案件都同郑贵妃有关,何况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他们担心一旦皇上登上帝位,重翻旧案,自己在政治上将会失势。
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被视为东林党魁,他两次从原籍常熟赶往南京,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支持钱谦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人。一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是倾向于东林党的人物,他内心里对拥立皇上有所顾忌,但又认为应该按伦序迎立神宗的子孙。作为实权人物的史可法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是东林党人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自然对拥戴皇上继统心存疑虑,但又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政治风波。经过反复考虑,他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与皇上之中选定一人。
史、马密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可,第二天,史可法亲自写信给南京高级官员说明定策意见: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遗议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则仿古兵马元帅之制暂统兵马。 南京的官绅对于这个折中方案比较满意,由南京礼部准备乘舆法物前往广西迎接桂王。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马士英由浦口回到凤阳,突然得到报告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皇上,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刘泽清素狡,先附立潞议,但是他兵力敌不过三总兵,只好听从高杰等人的意见, 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积极参与拥立皇上显然是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史可法之所以要亲赴浦口同马士英会商,正是因为马士英身为凤阳总督,直接节制着高、黄、刘等总兵,借以取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