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支持。不料变生意外,马士英眼看手下大将全部自行投向皇上,如果再遵守同史可法达成的协议,自己只会被驾空、被淘汰,权力的欲望使他顾不上什么信义,抓住时机向皇上表示效忠。
史可法还蒙在鼓里,继续写信给马士英申说皇上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马士英既已改变初衷,参加拥立皇上的行列,史可法的来信等于直接指斥行将即位的皇上,把权力的剑柄交到了马士英手里。
马士英立即以凤阳总督和三镇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皇上。当南京各大臣被韩赞周邀请到家中传阅马士英的书信时,虽然不少人感到震惊,但是他们既无兵权,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凭借,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拥立潞王朱常淓的主要策划人物钱谦益的表现就颇为典型,东林党魁的态度如此,其他原先追随拥潞的人也可想而知了。
四月末,皇上继统已成定局。由于拥立定策朝政局的影响极大,江南东林党人在朝、在野的势力很大,他们中间的骨干分子以立贤为名主张舍弃神宗嫡系子孙而拥立穆宗之孙潞王朱常淓,他们的真正用意是排除皇上以确保崇祯时期东林—复社党人在政治上的操纵权,特别是如果潞王以较远的宗支而被迎立,钱谦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飞黄腾达。一度处于权力中心的史可法优柔寡断,设想出拥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以为桂、福二藩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福可以满足东林党人反对立福藩的愿望,又带着这个方案亲赴浦口同掌握实际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自以为事出万全。
结果风云突变,无论他主张拥立的仍是神宗嫡系,在皇上眼中他始终是反对自己黄袍加身的重要人物。就当时情况来说,帝位候选人桂、惠二亲藩离南京较远,福、潞二藩近在淮安,史可法既然主张按照伦序迎立,就应该当机立断,把颠沛潦倒之中的皇上接来南京继统。这样,皇上必将对他刮目相看,马士英也没有可乘之机。
史可法知道落魄之中的皇上只要爬上皇帝的宝座,享尽人间富贵就心满意足,在这样一个同察察为明的先帝帝截然相反的庸主下,朝廷大政必然落在史可法手里,事情可以办得很顺当。
可是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而且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在随机应变上,史可法显然不是马士英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