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都城咫尺之地,建立起未来进攻的战略跳板。
史学家李洵、薛虹先生在所著《清代全史》第一卷中认为:“这是明方一次重大的失误,造成政治上军事上的严重后果,削弱了明方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和部署。”
范文程兵不血刃,借崇祯帝之刀,就将金军劲敌袁崇焕除掉了。就此巧妙一计,成就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君主动用千军万马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进献殊礼(4)
高冕
当然,范文程向皇太极进奉的这份殊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奉献得了的。此计成功,是建立在对明王朝腐败底牌的深刻了解,对崇祯帝多疑性格的精微洞察基础之上的。这是范文程蓄积已久的政治智慧一次星云放电式的耀眼释放。
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人们一直将袁崇焕视为叛国通敌之辈,为之不齿。直至乾隆年间校订《清太宗文皇帝实录》时,补述皇太极计除袁崇焕内幕,真相大白,人们才知袁崇焕原来是明王朝大大的忠臣。这才有了后来修建在北京广渠门的“明袁大将军墓”,以及修建于龙潭湖的“袁督师庙”。不然,袁忠臣将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
在金与明争夺天下的战火硝烟里,范文程还展示了杰出儒士所独有的智勇风采。
范文程之勇,不是蛮勇,也不是悍勇,而是发散着智慧光芒的智勇。他在跟随皇太极挥师入关、远袭京师之役中,奉命挥率一支助攻部队,精于筹划,工于用计,连克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马栏关、大安口五座边城。大安口金军被明朝军队包围,危急关头,范文程立即调遣火力最强的火器营,向敌发起猛攻,迅速打破明军围困。皇太极亲率主力部队进攻永平时,委派范文程驻守军事要地遵化。明军为夺回遵化,发动猛烈反扑,关键时刻,范文程身先士卒与敌血战,将敌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天聪五年(1631年),金军围攻大凌河城,守城敌军被迫投降。但是,投降的部分蒙古兵暗杀其将领后重新反叛。皇太极对此非常恼火,打算将他们全部屠杀。范文程犯逆鳞,从容劝谏,陈说利弊得失,使皇太极打消杀心,五百多名蒙古兵得以免除杀身之祸。还有一次,一支明军部队据守西山之巅,负险死守,金军久攻不下。范文程跃马向前,单枪匹马勇闯敌阵。进入敌方营垒后,他讲清形势,晓以利害,经过一场舌战,使敌军斗志瓦解,纷纷弃甲请降。皇太极获悉大喜,将投降的军队全部赐给范文程。
范文程的政治谋略,在大风大浪中大放异彩。
天聪六年(1632年),范文程跟随皇太极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