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文恭”。庆桂是乾隆朝大学士尹继善的儿子,边务练达,政治才能为乾隆帝所赏识,嘉庆四年(1799年)任文渊阁大学士,十二年(1807年)位列首辅,此后六年秋因老致仕,任阁臣时间之长仅次于董诰,死时获谥“文恪”。独朱珪死后,获谥“文正”。综观清代十一朝,汉人文臣获谥“文正”的,仅朱珪、道光帝心腹宰辅曹振镛、咸丰帝师傅杜受田、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寥寥数人。可见,满朝文武之中,嘉庆帝对师傅朱珪最为看重。
嘉庆帝厚宠朱珪,却只能掩掩藏藏,事出有因。朱珪很早就为乾隆帝所赏识,但因和鞴#唤鲎约菏ト偕笱拷胧嗷幕幔也畹阄<案崭盏腔⒌匚淮嗳醯募吻斓邸!?br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月,乾隆帝命朱珪入值上书房,教授皇十五子永琰读书。永琰在自撰文集的一篇序言中说:“古体诗文及古文,从石君师傅习焉。”此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六十二岁的乾隆帝按照其父雍正帝建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已用朱笔写下永琰之名,密封后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永琰已被暗中确定为皇位继承人。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乾隆帝对挑选皇太子之师十分重视。朱珪,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字石君,所以永琰称师傅为石君先生。他是顺天大兴人。少时受经于大学士朱轼,“八岁即操觚为文,文体倔聱苍古”。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方十八虚龄,就金榜题名考中进士,可谓少年得意。他的文章做得好,被乾隆帝选为庶吉士,在学馆深造三年后进入翰林院,任七品编修。对大多数士子而言,进入翰林院就进入了升官的快车道,善于作文应试者更是如此。十七年(1752年),朱珪参加大考名列二等,成绩拔尖,连升三级,被擢升为从五品的侍讲。二十三年(1758年)大考,再次名列二等,加之乾隆帝看重他的才学和品行,他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官至从四品。次年三月,出任河南乡试副考官。翌年三月,任会试同考官,同年七月,出任福建粮驿道,成为正四品官员。二十八年(1763年),官升两级,任福建按察使,官至正三品。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为死去的父亲服丧守制期满,补授湖北巡抚。三十三年(1768年)三月,调任山西按察使。次年二月,晋升为从二品的山西布政使。两年后的秋天,署理山西巡抚。期间,朱珪多有建言,乾隆帝予以采纳推行,并降旨给予嘉奖。四十年(1775年)五月,乾隆帝命他来京陛见,不久命他担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任日讲起居注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