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侍皇帝听政,记录皇帝起居、谕旨、题奏、引见、朝见、赐宴等情况,获得聆听天语、领会天意的独特条件。至此,书生朱珪已具备了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乾隆帝也完成了对他的暗中考察。乾隆帝评价说:“朱珪不惟文好,品亦端方。”于是,朱珪于翌年五月踏进上书房,成为皇太子之师。这一年,朱珪四十五周岁。
端方清廉(2)
高冕
在教过皇太子永琰的所有帝师中,朱珪对永琰的影响最大最深。永琰对朱珪也最为敬重。乾隆四十五年八月,朱珪出任福建学政,结束三年零三个月的皇子师傅生涯。这次不像以往临时外出当考官,朱珪要与学生永琰长离别。临行前,朱珪郑重向永琰赠以《五箴》:“曰养心,曰敬身,曰勤业,曰虚己,曰致诚。”永琰的离别情绪也很强烈,写成七律六章,与恩师倾诉离愁别绪。对恩师赠给的《五箴》,他奉为信条,努力实践,后来当了皇帝,还曾将它随带在身边,当做座右铭。朱珪对永琰思想行为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乾隆帝曾多次秘密确立皇位继承人。先是册立永琏为皇太子,永琏夭折后又立永琮为皇太子,但永琮不久也夭折了。之所以先后选中永琏、永琮为皇太子,主要是乾隆帝崇尚中原传统的“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建储方式。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元后富察氏英年早逝后,他才被迫打消以嫡长制方式册立皇太子的念头。乾隆帝是一位长寿之君,也是清代掌握皇权最久的皇帝,在位时间加上当太上皇时间共六十三年,密立永琰为皇太子后,又活了二十五年,其中二十二年为帝。如果永琰不合他老人家的意,是极可能被换掉的。乾隆帝与后妃共生有十七个儿子,其中十人长大成人,皇太子候选人多的是,不像后来咸丰帝,只有一根独苗,继位人别无选择。
朱珪临别留下五条箴言,并不是随便置留的,这是他深思透悟的结晶。做好这五个方面,对皇子永琰的成长,特别是对参与皇太子的角逐非常重要:这是皇位继承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获得乾隆帝认可的重要条件;说明永琰在这些方面不是无可挑剔,而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加强、始终保持。皇十五子永琰是个好学生,对师傅的殷殷嘱托心领神会。
恩师虽远在他乡,永琰却经常想念他,时常赠诗给恩师,贺师升迁,贺师大寿,遥寄问候。尤其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八十诞辰,正好是朱珪六十寿辰,永琰竟忘了避讳,将父皇与恩师联系起来,写了一首五言长诗,内有“圣主八旬岁,鸿儒花甲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