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建设陆军和北洋海军,李鸿章竭力控制经营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简称沪局、宁局和津局。沪、宁两局始建于李鸿章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期间。沪局局址上海城南高昌庙,设翻译馆、汽锤厂、枪厂等,在龙华镇还设有制造洋枪细药和铜帽炮引厂,是一个以生产枪炮为主、修船造舰为辅的综合性新式军用企业。宁局位于南京雨花台,后有机器厂三个,翻砂、熟铁、木作厂各两个,并设火箭、洋药、水雷等局,能够制造开花炮弹、洋枪、抬枪、大炮、水雷、铜帽、炮位火门、车轮盘架、子药箱具等。同时,清廷为打破军事工业由汉人控制的格局,命崇厚筹建天津机器局,专门仿制炸弹、开花炮和各种枪械,李鸿章洞穿清廷意图,表面上奉命派员赴津参与筹办,实质上敷衍塞职,但不料时来运转,数年后坐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宝座,就毫不客气将津局掌控起来,并大力扩建,增设铸铁、熟铁、锯木、洋枪、枪子、炼钢等厂,主要制造枪炮、子弹、火药、水雷,还进行修船造舰。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得意地将津局称之为“洋军火之总汇”。李鸿章建设三家军火工厂很用心,清廷对其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这三家军火工厂从创建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共耗费二千四百五十四万余两白银,占清政府近代军工企业投入经费的一半。
掌控兵权(6)
高冕
然而,李鸿章创办的中国近代军式企业,采取先购置后仿制的模式,“事事依样画葫芦”,到头来只能落入“随人作计,终人后也”的局面。对此认识逐步加深的李鸿章,试图培养自己的科学人才,建立自己的重工业基地,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但收效甚微。
创办“求强”为目的的军工企业实践,使李鸿章悟到一个道理:军工企业在西方国家整个政治经济体系中是一个环节,它好比大树上的一根树枝,单独将它折来插在大清的土地上,是难以成长的。要解决军工企业面临的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足、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他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因此,“必先富而后能强”,求强必先求富。从这一思想基点出发,李鸿章奏办轮船招商局,奏设开平矿务局,倡办天津电报局和津榆铁路,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漠河金矿等等,兴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其中倡办电报、铁路、机器棉纺织厂等方面,属中国第一人。军企民企,林林总总,开近代洋务风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