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先,他因此成为公认的洋务大师。
李鸿章由掌控兵权而居高位,凭居高位而兴办洋务,成为晚清政坛继曾国藩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李鸿章在晚清大红大紫,连任直隶总督二十六年,加上后期复出担任两年,任期之长,创有清一代纪录。直隶总督一职初设于雍正二年(1724年),由李维钧出任;最后一任为宣统三年(1911年),由张镇芳出任。其间一百八十七年,担任过直隶总督七十三人,一百任次,平均一个任期不到两年。在直隶总督这把交椅上稳坐五年以上的,仅十余人,其中任期最长的莫过于李鸿章,等而次之的当数方观承,共二十年。任期短的不足半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宣统元年(1909年)等年份,一年之内频换四五人,板凳尚未坐热就更替换人。直隶总督走马灯似的换人,主要原因无非两条,一是缺乏合适人选,按照清任官惯例又需要及时补缺,因此以换待人;二是直隶不设巡抚,总督一人说了算,无人掣肘,位高权重,频繁更换便于朝廷驾驭。李鸿章一人任直隶总督长达二十八年,足见清廷对其有何等宠信。
李鸿章自荣登直隶总督后,掌军事、外交、经济大权,扩充淮军,建立北洋海军,事做得更大,官当得更顺,扶摇直上,宠荣至极。同治十一年(1872年),升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正一品大员,仍留任直隶总督。三年后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年)后,大学士冠三殿三阁,以保和殿地位最高,文华殿次之。但乾隆朝后无人再授保和殿大学士,因此,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实际上就是坐上殿阁大学士头把交椅,相当于首席阁揆,可谓荣耀至极。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前,赏戴三眼花翎,获此殊荣,李鸿章受宠若惊。按照清制,只有中宫所生女儿封为固伦公主者,其额驸才有资格配赏戴三眼花翎,也就是说,只有皇后所生女儿之夫婿才有可能获此冠饰。从此意义上说,李鸿章也就等同于龙婿了。自清开国以来,获戴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三四位,都是满洲大员,汉臣获此宠荣,是破天荒第一遭。当时有人评价说,李鸿章“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凡内政外交,枢府常倚为主,在汉臣中权势为最巨。”至此,李鸿章跃上一生荣宠顶峰。当时实际掌握王朝大权的慈禧太后将其倚为心膂,对他的态度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述:敬信。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农历甲午年,中日甲午一战,李鸿章避战求和,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海陆军一触即溃,战争败北,标志着遵循“中学为用、西学为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