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弓击寇,眼睁睁瞧着金发碧眸的入侵者一举攻陷皇城,在她的心脏地带胡作非为。
论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如火似荼,太平军横扫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占据半壁江山,落弟秀才洪秀全立国称王,建都南京,与大清王朝分庭抗礼;与太平军相呼应,淮河流域一带在暴政高压下走投无路的大批庄稼汉,聚集于五色旗下,扛起“捻子”大旗。皖北、豫东是捻军活跃地区,这支打五色旗的队伍很快攻占临淮关、雉河集。地处淮河上游的豫东项城,与安徽临泉县接壤,是捻军经常出没之地,离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仅五十多公里。捻军多为轻骑,攻寨略地,飙飞电掣,呼啸而来,绝尘而去。捻军经常袭扰项城一带寨堡,闹得大户财主惶惶不可终日。大户财主纷纷筑寨自保,一般大县有寨堡二百余所,小县也逾百所,项城境内有寨堡一百七十所之多。
袁世凯一身血污临世之际,袁氏一家正在兴头上。当时,新生婴儿的叔祖袁甲三正好攻克捻军根据地临淮关,为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家人遂将孩子取名“凯儿”,寄意孩子将来能承继祖业,建功立业,凯旋故里。不料,此时捻军一队骑兵呼啸而至,对袁家寨展开猛攻。寨丁们在主子的指挥下,舞着火把,登城抗击。枪炮声,马嘶声,喊杀声,啼哭声,交织在一起。在新生婴儿的啼叫声中,袁家寨成功抵住捻军的攻击。袁家寨的人们相信,这份好运气,正是“凯儿”给他们带来的。
袁世凯生于乱世,长于乱世。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是太平军、捻军与清军激烈争夺的主战场,项城及其周围村庄自然难逃战祸频仍、兵荒马乱之劫。同治三年(1864年),袁世凯五岁,强悍捻军再次对袁寨发动进攻,马奔枪鸣,杀声震天。袁氏家族几十口,加上数十户庄丁佃客,凡十五岁以上能使兵器的,均持刀执枪,登城御敌。家人带袁世凯到寨垣上观战,面对刀光剑影、杀声连天的战乱景象,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竟镇定自若,“略无惧色”。少年袁世凯,就是在你死我活的血腥故事、杀人放火的战乱场面中吸吮精神养分,发育成长的。
袁世凯不是循规蹈矩的料。青少年时期,他也想走正途,从科场里边杀出一条路来,由秀才而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