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日(21日),昏聩的慈禧太后宣布向列强开战,实际上是拿羸弱大清的一国之力与整个西方阵营对垒。同日,他命各省督抚把“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袁世凯深知大刀长矛甚至赤手空拳的团众,不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列强军队的对手,对朝廷意旨抗不遵命。在接到朝廷急令他增援天津的命令后,他以“职在守土”为由,拒不派兵。天津沦陷后,清廷严饬他派兵救援,他授意部将故意迟滞不前;十多天后北京告危,朝廷命他接济军火、派兵保卫京师,他借口拖延、不遵朝命。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北京沦陷于八国联军铁蹄之下,慈禧太后化装为布衣村妇带着光绪帝狼狈出逃。清廷火速谕令袁世凯率部驰援,袁世凯仍拒不遵命;忠于朝廷的部属张勋等人主动请缨,要求“马革裹尸”、“报君父之仇”,袁世凯认为此人憨愚可笑,不予同意。
袁世凯根本不信义和团能打赢八国联军,在联军侵犯北京之初就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讨教应对局势之策,张刘两人都是主张镇压义和团的,因而抗旨不遵,自搞一套,私下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后来两广总督李鸿章和美、德、法等国也加入“东南互保”大合唱。袁世凯对刘、张、李三总督的做法非常赞赏,在西方列强暗中策动下,于六月初也加入“东南互保”的大合唱。因此,他在北京告急甚至慈禧太后仓皇西窜之际无动于衷,也就不足为怪了。事后,袁世凯时常在部属面前自夸:“此次变乱,各督抚中如无我辈四人柱,国事尚可问乎?”他毫不客气,在保全半壁江山的功劳簿上为自己重重记上一笔。加入“东南互保”,既使袁世凯保存了军事实力,又使他名声鹊起,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三大名督并驾齐驱,俨然成为大清国中流砥柱。
袁世凯一面对义和团血腥屠杀,大批团民倒在其屠刀之下,一面对洋人竭力安抚,把洋人伺候得舒舒帖帖。自清廷宣战后,山东境内没有一个洋人被杀。英国驻烟台领事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目前在烟台所处的地位是相当稳固和平静的……我们之所以能够继续留在此地,我认为几乎完全是由于巡抚所采取的态度。……直到目前为止,山东没有被卷入那个势将席卷它的叛乱和掠夺的浪潮。”两厢默契,投桃报李,西方列强给予袁世凯以特殊报答。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后,袁世凯命人在省界上插了很多界碑,在村镇墙壁到处涂写“此山东境”四个大字。疯狂南侵的八国联军一看到山东界碑和村镇墙壁上“此山东境”大字后,勒住战马,不再进犯。山东的官僚、地主和乡绅见袁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