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沟的孩子们又要度过那个难熬的冬天,我就又给那小小
的图书馆寄走了一批书。不知为什么,书寄走了,很长时间并没有收到小郭
老师的来信,我心中一直担心她迟早会有一天离开三盘小学,因为在第一封
信里她曾告诉我,她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而且她曾经见过大山以外的世界,
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她,一个年轻人,一辈子待在山沟里?我的心情复杂极了,
既希望三盘小学有小郭老师这样的如同母亲的人教育他们,又希望小郭老师
离开那里,有一个比乡村代课老师更好的出路。那些日子我既盼着小郭老师
给我来信,又希望别收到她的信。我相信三盘小学还会有别的老师来教孩子,
我盼望我寄去的那些书籍能替小郭老师帮帮可怜的孩子们。
我是个受过许多老师教育的人,我曾经有一个理想,就是去学校里教书
当老师。如今这种理想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实现了,所以对老师的这份感激之
情就一直深埋在心里,无论走到哪儿,只要对方说他(她)的职业是老师,
我的情感上就又多了一份敬意;无论哪个朋友,只要向我介绍他的老师,我
就如同见了自己的老师一样,油然而生一种亲切,一份热情。在我看来,天
下的所有老师,无论是乡村教师,还是大学教授,他们身上都蕴含着一种可
贵的精神。那就是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
我曾在“文化视点”的第十期里介绍过宋祖英的老师们,给我印象最深
刻的是她的音乐启蒙老师。那位老师个子小小的,样子长得很奇特,你如果
在北京的街头上遇到他,肯定以为他是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当我们导演刘铁
民从距离北京几千公里的湘西大山里找到他的时候,他说他好像在做梦,他
不相信还有人记得他。当年他教宋祖英唱歌的时候,宋祖英只有六七岁。后
来宋祖英出名了,上电视了,他在县里开会时和别人说,宋祖英曾是他教过
的学生,大家听了都不相信,说他吹牛,从此他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那位老师几十年都在大山里教孩子们音乐,他有生之年去的最远的地方
就是县城,这一次到首都北京,他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
导演为了拍出真实感人的场面,特地把宋祖英所有的老师都请来了,而
没有告诉她本人,录相的前一天夜里我和那位音乐老师进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