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要是换上别人来搞,我真是不敢冒险的。噢,赞助不是问题,明天我就给你打50万。你就抓紧干吧,我等着看你的好节目。〃
与赵老板分开后,郑岷开着那辆老款捷达高高兴兴地返回歌舞团。他感到全身的细胞都在唱歌。没想到这个赵老板如此爽快。明天就能打款了,这让郑岷大受鼓舞。
郑岷在南江歌舞团,算是老资格了。郑岷20多岁进团,20多年来一直在南江歌舞团工作,从一个普通的演奏员,一路干到团长。歌舞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事,他都了如指掌。
文革前后,南江歌舞团在南方乃至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大团,出了不少蜚声全国的优秀作品和演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南江歌舞团顺应市场需求,组织几个分团分赴各地演出,一度也是轰动八方。
九十年代初,王大庆当了团长之后,形势便急转直下。王大庆不懂业务还嫉贤妒能、排除异已,不知道如何在节目创新上、如何提高艺术质量上狠下功夫,只晓得多骗钱、多花钱、多捞钱、多玩女人,把一个好端端的团弄得大失水准和品位,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再后来,大气候越来越不好,文化市场受快餐文化的迅猛冲击,江河日下,一片萧条。歌舞团在省外演出慢慢萎缩了,市内演出活动也逐渐少了。最后人心涣散,日趋衰落。等到郑岷接手时,歌舞团已靠出租临街铺面和院内空地艰难维持了。
第二部分
第21节:《玻璃舞台》第五章(2)
南江毕竟是个大城市,赚钱的机会天天都有。歌舞团虽然不景气了,但团里的人一个个滋润得很。胆子大能力强的,早些年纷纷下海或另谋高枝,据说混得都不错。留下来的也不闲着,歌队、乐队的人有的在家教学生,有的出去炒更,都说很忙;舞蹈队的男孩女孩们拍广告的拍广告,演戏的演戏,好像都挺火;舞美队干得更欢,灯光工程、舞台工程甚至室内外装修一把接一把,个个发得不清不楚。就连李翼龙这样的作曲家,也是忙得晨昏颠倒,给歌手写歌、给企业写歌、给电视台写、给唱片社写,一单接一单,不亦乐乎。如此这般,大家都忙着自己赚钱,谁还想为歌舞团的发展献计献策、出力流汗啊?
只有郑岷的心还在歌舞团。他亲眼目睹过南歌的辉煌。曾经无数次,在潮水般的掌声里热血沸腾。他多么希望这个让自己奉献过全部青春的歌舞团能够重振雄风、大展宏图啊!
去年,深圳一家著名的主题公园力邀他担任公园艺术团的团长。说真的,他真动心了。那个公园的演出舞台、灯光、音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