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嘴了,“一听就知。”
“听苏州话啊!”
蔼如笑了,“这句话还算聪明。好,”她说,“到时候就由你满街去听好了。”
计议已定,打点行装。蔼如私下数了数这些日子所积的私房,不过百把银子,似乎不够。考虑了好一会,想起一处“财源”,立刻将小王妈悄悄找了来密谈。
“你有多少钱存在银号里?”
“细数记不得了。一个折子上四百两是定了期限的,另外一个折子大概有一百五六十两,是活期。”
“你借一百两银子给我,我照银号的利息贴还给你。”
“说什么利息不利息,不过,小姐——”
“你不要问我的用处。”蔼如抢着说道,“也别告诉婆婆。”
小王妈便不再多说,只将存折与图章取了来,交与蔼如。这天下午,她带着小翠上街采办旅途需用的杂物,顺便就到银号提款,连同她的私蓄一共凑成二百两,打了数目大小不等的十来张银票,回来用个信封装好,准备在泰安私下交与洪钧。
哪知就在动身前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即是东海关的那位潘司事。他是潘苇如的本家侄子,曾经到望海阁来吃过花酒,见了面依稀相识;更因为有托他转达书信这一重香火因缘,所以蔼如接待得很殷勤。
几句客套,一番茶罢,潘司事道明来意,“昨天接到洪三爷的来信,关照我来告诉你一声,”他说,“洪三爷不进京了。”
“什么?”蔼如脱口相问,因为她还不曾听清楚。
“洪三爷不进京会试了。”潘司事略略提高了声音说,“因为他家老太太的病很重。”
这下是听清楚了,但仍有疑问:“他家老太大的病,不是说好了吗?”
“那是年前的事。过了年,又病了,是伤寒。”
伤寒是性命出入的险症,难怪洪钧不敢远离。蔼如只觉得自己的一颗心,不断地往下沉;那片刻间,浑身乏力,连话都说不动了。
“洪三爷的运气不好!这位老太太迟不病,早不病,偏偏这个紧要当口,来场伤寒。唉!”
他这一声长叹,恰如替蔼如而发。因为有此同感,又想到洪钧既能托他传递书函口信到望海阁,可知决非泛泛之交,不妨跟他深一层去谈。
“潘老爷,照我看,洪三爷这件事做错了,他应该进京的。”蔼如解释她的看法:“伤寒自然是重症,不过洪老太太这场病不要紧。为什么呢?我听人说,伤寒最要紧的是,要服侍得周到,听说洪太太极其贤惠,一定不会疏忽。何况他家有位姓陆的世交,医道很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