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又走开去。
她带着饥饿、乏力。凄惨和绝望的感觉离开了。她藏进树林的深荫里。
几个月的漂泊,两个孩子的腿。胳膊已经是皮包骨了,从衣服的破绽里看得到他们骨瘦如柴的身上的每一处骨头。他们拼命吸吮母亲松弛塌陷的乳房,又失望地松开嘴。他们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头缓缓地垂向一边,好像已经没有气息了。他们的母亲衰弱得更厉害,她爬到竹篓边,抓一把没有脱壳的谷种,放人口中咀嚼着。
批娜朝太阳升起的那条山路走去。她在途中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孩子要弯腰弓背;遇到成年人时要磕头作揖,母子3人处处受到歧视。
批娜忍辱负重沿途一路乞讨,为了养活两个死里逃生的可怜的孩子,再苦也要咬紧牙挺过来。她对自己说。
她不停地走,走了很久。日升日落,她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
一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屈服于充塞她心灵和肢体的麻木与疲劳。这时候,她听到一阵钟声—;—;一种缅寺的钟声。
她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她看见一座傣族村寨掩映在青树绿竹的树林里,四周布满稻田。树林,一条闪亮的河流蜿蜒地穿过红色土地的原野。
她挣扎着站起来,抱着两个孩子向傣族村寨前进。
她走进村寨第一个竹楼,院子里有个老妇人正要把一碗饭倒进鸡舍里。
“你把它给我好吗?”批娜伸出双手哀求道。
老妇人把饭倒在她手里,她迫不及待地往孩子嘴里塞,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噎得伸长了脖颈。老妇人又端来一碗饭给批娜,她接过后用手抓着饭团急切地吃起来。
老妇人用关注而又疑惑的目光看着这蓬头垢面。衣衫褴楼的母子,她不住地叹息摇头说:“可怜的孩子!—;—;那么瘦!—;—;可怜的女人厂
傣族人一般居住在倚山傍水交通方便的平坝,他们走出了封闭,比居住在深山密林峡谷里的爱尼人的生活富裕得多。傣族和慑尼人比较密切,爱尼人经常下山,将捕捉的猎物拿到傣寨中换一些衣物。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之类。日久天长,两个民族之间语言沟通的障碍逐渐消失。
老妇人名叫玉珍,她是这座傣寨中唯一的给孕妇接生的接生婆。她的常备接生工具是一把铜刀,寨子里的人大多数都是挨了她那把刀的。也许,接生婆的天性就是很仁慈善良的,当她听完批娜叙说甲占死后她生下双胞胎而触犯族规,被族长驱赶出部落,带着孩子沿街要饭乞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