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发现了铁矿,于是,整座城市用了三十年的时间逐片迁移。鲍勃·迪伦在他的一篇墓志铭中描写了这次大动荡。
(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城市)
一条铁轨躺在地上
说我和朋友们的父辈曾在这里掘金
后来从北希宾迁至南希宾
古老的北希宾
荒芜了
死了
和它的旧石头房子
在风中消逝
久未开过的窗户
塌了
残垣断壁上长满了青苔
希宾市对铁矿公司征收的税率非常高,对后者而言,这是个沉重的负担。1923年,单靠税收就能在这个城镇投资三百八十万美元建一所非常豪华的高中和大学——那是当时全国投资最大的学校。采矿收入使矿山所有的城镇都很富裕,他们拥有全国最好的学校和工作。在某些地区,采矿业缴纳的税收甚至占总税收的百分之九十九。与希宾的情况完全不同,明尼苏达州大草原早期的拓荒者是全家乘坐着大货车到那里的;而最早在矿山定居的都是孤身前往的男人,并且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没受过什么教育,他们来到这里挖矿、修建铁路、砍伐森林然后把赚到的钱寄回家。他们顽强地生存着,这种精神也一代代地传了下去。1895年的调查显示矿山的男女比例是五比一;1900年变为二比一;1930年之前,男女比例就已经持平了。但这时医院里仍然没有为女性提供任何设备;沙龙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卖淫和赌博猖獗;周末,酩酊大醉的男人们经常打架。对妇女来说,那个时候的生活非常可怕,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写到:“据说,即使(在寄宿公寓)每天的薪水能(高)达五美元,女人们也通常会拒绝这份工作,因为她们一坐上从德卢斯来的火车,就会遭遇乱写乱画。”
明尼苏达州早期的拓荒者大部分是来自欧洲北部和西部的移民,他们是1840-1890年间到美国的移民潮中的一部分。十九世纪后期,当梅萨比急需劳动力时,拓荒者主要是来自欧洲东部和南部的移民,他们首先涌入纽约,在那里,矿上的猎头带他们乘火车去明尼苏达州北部。因为大量的开采工作完全可以由技术不熟练,且不会说英语的劳力来完成,很快,矿山就成为旧世界语言和文化的熔炉。到1910年,就已经有二十五个国家的人来到这里。为躲避俄国查尔·尼古拉斯二世的政策而逃往美国的芬兰人占了移民总人口的二十五百分之,位居其次的是来自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的移民,再次是瑞典人、克罗地亚人和挪威人。
等级制度很快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