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祖父认为是张恨水给他带来了好运,就特别偏爱张恨水,说这个孙子是“大富大贵的命”,因此取名“芳贵”见张伍《忆父亲张恨水先生》第13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吧,张恨水虽然给祖父“带”来了“官运”,可是他自己却偏偏厌恶官场,既不富也不贵,一生坎坷,手耕笔耘,糊口而已。
1901年,张恨水6岁,启蒙于景德镇一家私塾。在其父的陪同下,张恨水穿上新的长衫小马褂,夹着新书包进私塾上学。那一天,张恨水向孔夫子像和先生行了礼,就是正式的学生了。他初念书,自然先入蒙学。所谓“蒙学”,就是先生只教读而不解释文义。塾里的学生年龄也是大小不一,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因而学习的进度不一样,书本也不一样。大家都坐在一个课堂上,先生又要求学生大声诵读,于是你念你的“人之初,性本善”,他念他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念我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就像蛤蟆吵坑般地喊破了天。在以后的十几年间,他读书的地方多次变换。恨水好学,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知识,也使他学到了不少“腾挪闪跌”的写作方法。
俗语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张恨水的祖父戎马一生,虽然已是膝下弄孙了,但仍然练功不止,每日总要抽空练习拳脚。张恨水常常在官衙的院子里看他祖父练武,羡慕得了不得。其祖父见他喜欢练武,很想让他继承自己的武功,就常常逗弄张恨水。一次,他站在走廊上,跷起一条腿,另一条腿独立,让张恨水跨在上面,抱住小腿当马骑。祖父的腿上下腾挪,像马跳跃,他嘴里还发出“咴咴”的马啸声。张恨水高兴得手舞足蹈,俨然一副武士派头。祖父乘兴问他:“你愿意当英雄吗?”张恨水回答:“愿意学爹爹,跨高马,佩长剑。”祖父听后,特别高兴,特意找来一头山羊,配上一副小鞍鞯,还亲自砍竹为刀,削芦作箭,专门派了两个老兵,教张恨水在官署的大院中纵“羊”驰骋,挥刀冲杀。四五岁的张恨水全副武装,觉得自己像是置身于铁骑奔突、征鼓雷鸣的沙场上。祖父看了,发出欣慰的笑声。这苍老的笑声一直印烙在张恨水的心际,到了晚年,每逢闲话时,张恨水总爱谈起这段往事,谈着谈着,他就会忘情地呵呵笑起来。少年习武,为他以后写作武侠体裁小说打下了基础。
1912年,其父因急症于南昌去世。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他被迫退学,随母亲返回潜山。当时,其母36岁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