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相似习性与知识的行动者往往会聚在同一个场域里,进行争取权力和排斥他人的斗争。
在行动者的意识里,场域的疆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争斗范围的扩大,行动者的意图结构也会跟着扩大或移转。在同一个社会中,作为社会成员之行动者,虽然各自在其生活世界中的不同场域进行不同性质的社会实践,可是,由于行动者的意图结构可以扩张和移转,不同行动者的意图结构也可能彼此重复,而形成他们之间的集体意识(Durkheim;1912/1965);各个场域内的权力结构或组织方式,也会彼此勾串,互相搭挂,造成社会中场域的同质性和同源性。
严格说来,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结果,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场域,都会有自身的行动逻辑。然而,由于某种场域中的行动者掌握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他们的权力运作可能造成其他场域的屈服,也可能迫使其他场域调整其运作逻辑,使其变得跟权力中枢的运作逻辑大同小异。
第24节 关系与面子的权力游戏
三、关系与面子的权力游戏以Bourdieu(1977)所说的场域,和许光的“心理社会图”互相比较,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东西文化的对比,而且可以了解华人脸面观的特色。整体而言,Bourdieu(1977)对于“场域”所作的描述可以说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一种产品,它企图描绘在现代的“赛场”之上,为了争取个人的利益,作为“格斗者”的个人,如何和别人发生斗争。在东亚社会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华人也建构出许多类似的“赛场”,他们也必须在“赛场”上跟“他者”互相斗争。然而,在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华人在跟他者斗争的时候,往往不是以个人的力量和对方争斗,而是群体和群体间,是有“关系”的群体互相在争斗。结果是“橘逾淮而为枳”,西方人在竞技场上的争斗,到了华人社会,往往演变成为关系与面子的“权力游戏”。
Bourdieu(1977)认为,我们可以将一个场域比拟为一场游戏,然而,场域和游戏又有某些不同:游戏通常有明确的规则,但场域的规则却往往不甚清楚。人们之所以在场域中参与游戏的基础,既不是彼此之间的契约,也不是他们的基础共识,而是他们的互相算计,可以作为大家彼此竞争的基础。这种说法颇像中国人所说的“人在江湖”。用“心理社会图”的概念来说,涉入面子事件的人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纯然是“工具性关系”,也可能包含有许多“混合性关系”,在场域中并没有明确的交易标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