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场合,行动者往往不能纯然用理性的思维,而必须懂得“拿捏分寸”,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第25节 面子的性质
四、面子的性质
了解东亚社会现代化的特色之后,我们便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讨论现代华人社会中跟脸面有关的许多概念,以及它们跟沟通行动之间的关联。大体而言,流传于现代华人社会中跟面子有关的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用来描述脸面的性质,一类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本文将先描述面子的性质,再进一步说明面子的互动。
(一)名与实
前文说过,面子是个人在某一情境中所觉察到的“情境自我”或自我形象。在社会互动的情境里,每一个社会互动的参与者在其心理社会图或心理场域中,都会知觉到其他参与者的面子。然而,在儒家文化传统影响之下,面子却有其特殊的意义。在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里,面子主要是指个人生物性的脸面,这样的脸面应当是可以跨越各种不同的情境而有其一致性的。东亚社会则不然。本文第一节提到:在中国北方所使用的语言(普通话)中,有脸和面子的区分。成中英(1986)指出:在华人社会中,“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面”则比“脸”多样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上,却可以有许多个“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
儒家的文化理想是“大德必得其禄,大德必得其位”,主张有德性的人应当占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传统的儒家社会里,他的说法或许是正确的。然而,在东亚社会快速转变成为工商业社会之后,各种新生的社会系统都有自己运作的逻辑,金钱和权力则是大多数社会系统运作的主要媒介。在这种新的社会脉络里,“名”固然可以说是个人在某一社会场域里所占的位置,“实”却不一定是他因为实践“五伦”而拥有的“脸”,而很可能变成他掌控各种不同资源的权力。
(二)创面子和新面子
前文提到,Bourdieu(1986)将人们在现代场域里所要争取的资源分为四大类: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象征的;Foa和Foa(1976)则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人们可以拿来作为社会交换的资源分做六类:金钱、爱情、地位、信息、服务、物品。不论我们采用哪一种分类体系,在社会互动的情境里,个人掌控的资源愈多,他的“面子”愈大,他的社会影响力也愈大。
前文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