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背上心理包袱。
心理学家与教育家们都建议,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盲目发泄情绪,要学会正确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的情绪好,孩子才快乐。
女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十分在意我的脸色,我的脸色一难看,她就会跟着焦虑不安。随着民主风气在家中的确立,现在,她会主动问我为什么不高兴,我也会认真地对她说明原因,不让她产生误会,以免她心理上产生不良反应。
平时,我与妻子都注意及时调整心态,自我主动缓和心理压力与焦虑,不将工作中与生活上的烦恼带入家庭来。孩子在段考中数学、物理、政治几门功课均不及格,我们也看得十分平淡,尽力维护家庭宽松和睦的气氛,帮助孩子在学业上继续好转。
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聚集足够的自我奋斗的力量,这是我们时刻牢记在心的义务与责任。
应该说差生的学习转变是一个比较长时间的过程,这就需要家长尽可能地控制消极情绪的发作。对孩子的意见要明确表达,不能让它积蓄在孩子的猜测里。表达时要尽可能地语善、心平、气和,少用命令的语言,硬话要软说,急话要慢说,情绪一定要控制。让孩子对生活充满希望,聚集足够的自我奋斗的力量。
让孩子参加劳动与体育锻炼
让孩子参加劳动与体育锻炼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光说不做是达不到要求的。
过来一段时间,我们以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习的时间比别人少。于是只要孩子看书学习,其它什么也不让孩子做,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习惯,大多数孩子学习的兴趣反而下降,学习的效果并不好。
我们现代中国人教育孩子,过多地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与体能锻炼,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中国的教育成为了高考应试教育,智育有明确的成效考量,而德育、体育、生存技能几乎可以被忽视。相比之下,中国古人的教育,诗、书、骑、射、礼、仪全方位都必修,培养出了各方面都比较健全的人才。
其实每一个研究社会学、教育学的人都认为,进行少年儿童的教育,智育、德育、体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毛泽东也早就论述过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许多人论为劳动者,就是干体力活的,这真是一个幼稚的错误观念。干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