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网络上的“恶搞”风气渗透到了“红色经典”。
在娱乐界,翻拍“红色经典”也曾是一种时尚,与“恶搞”不同的是,他们更多是大玩感情戏,将“红色”变“桃色”。这种做法曾经受到广电局的批评。今年,新一轮重拍风云再起,新《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让原作中温良贤淑的春妮去做“卧底”的改编又让人大跌眼镜。这种恶搞英雄的行为是不是该休止了?
从前几年流行的PS换头游戏,到如今视频恶搞的风潮汹涌而至,网民们在某种意义上将这种现象视为新型的娱乐精神和权利——他们热衷于享受这种传统媒体上所看不到的颠覆性语言、情节所带来的快感。
如果说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鸟笼山剿匪记》之类的恶搞,还只是一种游戏和对现实中某些现实的不满进行的发泄的话,那恶搞英雄则是在拆除历史正义之墙,当这座墙真的被拆得哪一天坍塌的时候,网络甚至社会就不再是英雄的江湖,而只能是一锅五颜六色臭气熏天的满布了苍蝇蚊子的浆糊,在这锅浆糊之中,最终恐怕只有金钱不被融化,别的都将被搅成一锅烂粥。
恶搞也是有界限的。为追求商业利益,不惜走向媚俗,甚至任意践踏经典,消解英雄、解构崇高。这些东西不但是对红色文化的颠覆,也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不但反文化,而且反理性。“反文化”产生于暂时的商业利益,却是以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沦丧为代价。
“红色经典”反映的时代内容、表现的叙事手法、蕴涵的审美形态都与当下生活有一定距离,其高度的同质性也与当下青年所钟情的“私人化叙事”格格不入。当下青年可以用不同的审美标准进行评价,但却不能忽视。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对阐释那段历史的思想观念的一种怀旧。其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献身精神、纯真爱情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对当下人文精神缺失的补偿。
强大的颠覆力意味着强大的创造力。但如果只是一场“大众的狂欢”,曲终人散,没有值得咀嚼的余味,那这样的颠覆也必然是短命的。
人如花如梦
人如花
一生匆匆而过
不要等到你凋落的时候才去眷恋天空,眷恋蝴蝶
爱情是短暂的,但却是美丽的
该追求的就去追求吧
不要留给自己遗憾,不要让自己美丽的花朵枯萎
多变的人生,生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