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报道。本特的报道题为《疯人院的七天》。他承认自己的报道使《时报》增加了可观的读者数量,“但是并未使该疯人院发生什么变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隐性采访报道在美国报界的全盛时期,当时大部分城市至少有两家以上的报社,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它们为了生存而进行残酷而剧烈的竞争。
我国著名记者徐铸成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曾经说,他二十年代末进入《大公报》不久,报社总经理兼副总编辑胡政之给他讲过一个故事,是说日本《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竞争激烈:日本明治年间有一位维新元老病重,为报道逝世消息,《每日新闻》的记者日夜守候在首相家的客厅里,《朝日新闻》记者则买通了下女,钻进首相寝室地板下的储藏室,凝神听着上面的动静。最后他听到有人说:“去请长老来吧”,知道病人已逝,立即跑出去,抢先报道了这一消息。《朝日新闻》为此出了号外,轰动一时。这也应是一个早期的隐性采访的案例。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界,隐性采访的确曾经有过一个非常辉煌的黄金时代。著名的普利策奖曾四度颁给隐性采访报道的记者。与之同时,新闻界业内业外的人士为新闻媒介使用隐性报道是否正确也起码争论了三十年。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的隐性采访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报界的隐性采访依然富有活力,成绩卓著。1971年,《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威廉·琼斯为了撰写一篇有关警察和急救公司相互勾结的报道,应聘当了一名救护车司机,他据此写成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奖;《论坛报》也因隐性采访报道而获过两次普利策奖:1973年,该报记者假扮成审理选区选举案件的法官揭露选举中的欺骗行为;1976年,该报记者假装在医院工作,收集病人的不正当行为的证明。另外,以扮成病人而进行的“疯人院报道”被多次翻版。1974年,纽约《每日新闻》的记者假扮病人,揭露违反医疗补助制度的医生……
在许多类似的记载中,美国记者利用类似的“欺骗”手段采集新闻信息,已司空见惯。“为达目的,他们常常冒充警察、医生、甚至是政府官员,以吓唬、蒙哄对方。” 在英国,隐性采访也是层出不穷。1976年1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怪物和可悲的少女》一文,文中说,四十四岁的提利是个表演“活春宫”的男人,和他一起表演的是个美丽而可悲的十七岁少女丝薇芙特。该报记者假扮外国某俱乐部的主人,受邀观看他们的表演。提利事后控诉该报记者违反英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