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作出的一个强烈反应。有专家表示,如果摊派能够彻底改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报刊体制,意义重大。之后不久,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并部署改革试点工作。据了解,在目前全国三十八家报业集团中,几家规模较大的报业集团将被指定为新闻媒体的改革试点,试点内容涉及出版、融资等多个领域。从总体来看,无论是推迟报刊征订还是对外融资试点、要求行业报刊与主管单位脱钩等举措,都是一场更大的媒体改革的前奏。可以预料,媒体经营活动将趋于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
话题回到隐性采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从表面上看,似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介使用隐性采访会更加频繁甚至泛滥,但是,事物的另一面是,市场在逐步地规范化,按照其自然发展规律运行。当机制越来越顺畅时,不但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在不断弱化,作为国家管理者的代言人的新闻媒体,必然在暗访题材的数量与性质上,也更趋于建设性。试想,市场规范化了,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了,机制运行顺畅了,矛盾与问题总体趋缓将指日可待。此时,媒体更多地是扮演着“鸡蛋里挑骨头”的角色,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更加注重自身的信用或形象建设,职业自律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媒体在使用暗访手段时会更加谨慎与小心。
以上探讨未免有些过于理论化、抽象化。隐性采访的运用将来会如何,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而非任何专家学者坐在办公室书桌前能够指挥和把握。从本质上说,隐性采访是媒体为了监督违反社会公益的人或事件而不得已采用的手段。它反映着社会的良心,同时还有媒体的良心。
第二部分第5节 隐性采访是非大论争(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电视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电视摄录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日趋小型化,电视记者也开始使用上了小型摄像机。采访设备的小型化,为“偷拍”提供了先进记录工具,它有利于记者挖掘到一般采访中不易获取的信息,增强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因而成为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