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工人殴打记者。一名工人拿了一根铁锹把朝记者身上打,还有的工人用煤块砸,并嚷嚷让记者下跪,当时有四五十名工人在现场围观。事态紧张,同行的国家环保总局执法人员出示证件后,才制止了此事继续恶化。
3.在公共场合为保证采集的形象素材生动真实,避免镜头前的紧张和不自然,在不针对个人的前提下,电视记者可慎重选择隐性采访。
如拍摄市井日常生活画面以及广场、街道等公众场合的镜头时,记者可以隐蔽摄像机拍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偷拍可以产生一种幽默的娱乐效果。日本儿童节目《大追踪》,拍摄了一些3岁至5岁的儿童第一次出门去为家里买东西的过程,从中寻找童真童趣。在这些节目中,编导们为保证孩子们在镜头前的自然和真实,采取的都是偷拍方法,他们用几台摄像机,前后左右地偷偷跟踪孩子进行拍摄,有的摄像机伪装在自行车上,有的藏在皮包里。通过这些隐性拍摄得到的素材,能够真实地记录孩子们的各种稚态,因而使节目妙趣横生,深受观众的喜爱。
4、在正面报道中使用电视隐性采访,具有特别的效果。
如果被采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电视采访,他们在镜头前的表现会比接受正式采访时表现得更真实自然。《焦点访谈》的记者为了报道有关北京自行车失窃的新闻,冒着严寒在地铁站等候了几个晚上,抓到一个小偷偷自行车的现场珍贵镜头,为整条新闻增色甚多。反面人物如此,正面人物也如此:另外一则宣传济南交警先进事迹的电视新闻同样也给观众留下过深刻的印象。采访中,记者采用偷拍的方式对济南街头的多位交警进行了一天的追踪记录,结果,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正像媒介上宣传的那样,有的交警在烈日下坚守岗位,指挥交通的动作一点都不走样,有的交警对请求帮助的路人给予热心的服务。这些偷偷拍下来的场面百分之百真实还原给观众一个有血有肉的交警形象,起到的正面宣传作用,要远远超过一些假大空的摆拍镜头。
隐性采访也不是高大全,百般都好。某电视台的记者关于对“110”出警速度的采访,只在一天的几个时间段分别进行了一次测试便“大功告成”;晚报记者对寻呼台服务质量的“考核”,也在编辑部里拨了一通电话号码,就轻轻松松完事了。这样的隐性采访都属于拙作。隐性采访并不是图便宜图省事。“踏破铁鞋”、“守株待兔”的笨功夫同样亟待隐性采访记者潜心修炼。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但容易造成片面采访,甚至有时会损了夫人又折兵,对于一些重大案件的隐性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