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对事实的需求,漠视了你的天职。所以“嘉禾事件”中记者的行为无可厚非,他们只是做了任何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情。
此外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许多人怀疑:记者存在不存在“制造新闻”的动机?其实,关于“制造新闻”,嘉禾事件并不算一个让人难以抉择的案例,因为无论如何,作弊被罚(不管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辜”)从法律上讲都是公平的。更难抉择的是下面这个例子: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凯文…卡特1997年在苏丹拍下了这么一张照片:一个饥饿的黑人小孩几乎快要昏倒在去救济所的路上,旁边是一只等着进食的老鹰。(类似的作品还有有关非洲难民或灾民的几幅)卡特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最后他还是获得了普利策奖这一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殊荣。因为他的作品引起了全世界对苏丹以及像苏丹一样国家的难民的关注,普利策奖的评委们是带着绝对的理性去投下这庄重一票的。所以不管嘉禾事件中的记者动机如何,在客观上,他们毕竟让全社会看到了
四、纯客观型暗访中记者应具有的专业意识
暗访记者作为旁观者应当具有以下专业意识:
(1)坚持报道的事实性。新闻工作者有时不得不以职业角色压倒普通人角色,必须坚持记录、观察、报道事实,以事实回报受众;
(2)媒体不是权力部门。虽然中国新闻媒体拥有比外国同行更多的政策优势,并肩负一定的宣传任务,但这并不构成媒体“转化”为权力部门的理由。媒体“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媒体没有干涉其他事务的权力,没有宣判的权力。因此,在“嘉禾事件”中媒体无须“越俎代庖”,对事件处理的异议也不应归咎于记者;
(3)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应体现为服务于全体公众的利益。警醒大多数人远比制止少数人的错误更能代表责任心。在前不久《南方周末》记者卧底广州火车站毒窝,冒着生命危险拍下第一手照片资料的事迹中,如果记者当时看到那些丑恶现象时,立即指出不妥的地方,也许那样做的后果是当时的个别吸毒人员被暂时清理,记者当然也可作一报道,但是,我们还能看到那些令人震惊的照片吗?会有当地有关部门基于报道而采取的彻底清查行动吗?“嘉禾事件”同样如此,记者的报告、制止也许能使舞弊稍许收敛,但事情一过呢?明年呢?其他各地的侥幸者呢?惟有以鲜活的画面大白于天下,其产生的震撼力才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促使所有的企图作弊者警醒,维护高考的纯洁和公正,同时也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现行教育观念和教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