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来,作者仍然是在参与基层的政治活动,可是这两部分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作者自己也意识到,
“我比较遗憾的是,本来我计划花一半精力帮助恰克或者吉姆来竞选,因为正如美国人所常说:“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我觉得众议员选举其实比总统选举更有意义,也更能体现民主政治的本质。但后来克里阵营需要投入的时间太多,自由党人也没有大规模竞选的计划,我因此失去了一次更近距离体验草根政治的机会。”
在这样的助选阵营中,不论是替哪一边助选,看上去你站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实际上,你的视野却可能变得狭窄了。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天然地聚集着持强烈政治倾向的人,相互感染。作者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事后却也看到,自己“也曾多次陷于这些非理性情绪而不自知”。因此,作者有时不由自主地把他在这个圈子里看到的景象,替代了整体的图景,也在影响他的评论。
序:一本独特的书(林达)(2)
比如说,作者感受周围助选圈子的言论,看着两党大会都开成造神大会,因此认为“我对美国政治不敢恭维的第二点,是他们对候选人个人品格的包装,有时甚至超出了对政策的讨论。”其实这次大选之后,几乎没有评论家认为,这是大众对候选人个人好恶的结果。绝大部分美国民众,在地方选举中,有选能人的意味,会更多追随个人的政绩政见,而不是单纯追随政党归属。而在大选中,大多数投票方向相对稳定的民众,民众的选票基本上是跟随政党的。也就是说,某政党所代表的政策、理念、价值观,是他们更在乎的东西。他们对对方候选人的不满,往往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他们对自己赞同的政党的候选人是谁,就并不那么在乎。
至于两党大会的煽情,不同制度的区别在于,非民主的地方是一头煽,而且从小孩子的教育做起,煽你没商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民众其实是经不起煽的,尤其在只有一个救星、一个希望的时候,而且是从小就被煽起的话。而在美国,首先,学校的教育是中立的。学校不容许办成小党校。其次,媒体要是打算办得有人缘,也必须中立。所以,一个电视台播放了民主党的大会之后,必然也要播放共和党的大会。也就是说,煽情的是党派大会,而不是媒体。作为媒体,把两党的煽情一视同仁地播出之后,媒体本身起的作用就不是煽情,而是灭火了。普通民众一看,一个政党候选人代表着“美国希望”在冒出来,劲头也在被煽起来,可是,马上就看到了另一个政党如法泡制,也在推出另一个“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