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黎李斯特广场
巴黎梦 蝶恋花—李斯特的第二故乡
题记:众所瞩目的演奏家和艺术家,在每个时代都能吸引女性。李斯特无疑是他们之中的佼佼者。
李斯特在巴黎好比鸟投林,鱼入水,蝶恋花。
俊鸟投翠林。李斯特从音乐之都维也纳来到巴黎,那年12岁。李斯特到巴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李斯特离开维也纳时,可谓风光绝透,音乐大师贝多芬出席了他的音乐会,贝多芬的得意弟子车尔尼将技艺倾囊而授,并且认为巴黎音乐学院是欧洲最理想的学府,希望李斯特到巴黎来深造。李斯特和父亲亚当先告别维也纳,回到祖国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向家乡人民汇报”。匈牙利的媒体称李斯特是:“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将为祖国带来巨大的光荣。”少年成名的李斯特1823年12月11号来到巴黎,但李斯特万万没有想到,他遭到了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巴黎音乐学院拒绝了他的入学申请。意气风发的李斯特和他的爸爸先毛遂自荐找到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凯鲁比尼,凯鲁比尼一句淡淡的回答,使少年天才全家犹如头遭晴天霹雳:“你们不是法国籍,所以没有资格报考巴黎音乐学院。”李斯特全家被这莫名其妙的回答惊呆了。我们现在看来,巴黎音乐学院院长凯鲁比尼拒绝李斯特入学的理由也许有两个原因。一是法国革命失败以后,重新掌握政权的贵族阶层如惊弓之鸟,风声鹤唳,他们在政治思想上对内实行封闭政策,在文化上进行对外封锁,李斯特的巴黎之行正好是在这种思潮的风头漩涡当中,所以不可避免的被拒之门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法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历来就有唯我独尊的观念,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爱之有加,情之弥深,极为保守传统。直至今日,法国人对本国文化的爱恋情节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愈来愈烈。只说法语,就让许多到过法国的人们印象深刻。法国人不愿意学习外语,尤其不喜欢讲英语。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到巴黎开会研讨、旅游考察,最平常的语言交流反倒成了最大的障碍。即便是到街上问路,如果你讲的是英语,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还不如不问,因为遭遇到更多的无奈和尴尬。法语作为法兰西文明外在的标志,它优美丰富、语法严谨、词汇浩繁,是联合国的主要外外交用语之一。法国人把法语视为民族文化的最典型的代表,所以在深层的文化爱护和保护方面自感优越,甚至有点儿顾盼自怜的味道。尤其二战以来,法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急转直下,今不如昔,法语自然而然就成了维系和弘扬法国文化、抵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