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巴黎—巴黎音乐家之旅》,二、《写意巴黎—巴黎美术家之旅》,三、《浪漫巴黎—巴黎文学家之旅》,四、《花开巴黎—巴黎女艺术家之旅》。其中第四部分原不在单独写作之列,因为我在观旅上述故居与写作时深感法国女性艺术家风姿别样,她们在花都的艺芳园里情韵独放,好似人世间的朵朵奇葩,因此我专门采颉出这些艳丽花朵另挽一束,献与读者,期望能与大家共享艺都女性艺术家的倩影神韵,花之芬芳。
我在写作《巴黎三部曲》之一《情怀巴黎》一书的过程中,走遍了百多个音乐家的故居,查阅了众多资料,而今回品音乐家们的生活和历程,总结起来却是“沉郁”两个字。从欧洲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从印象派音乐到现代作曲家,莫扎特、李斯特、肖邦、瓦格纳、比才、德彪西、萨蒂……几乎每个音乐家的生活都是凄苦难耐的,或是无不从悲惨的境遇中走过。即便生活优越如罗西尼、肖松、戴留斯、米勒者可谓麟毛凤角,但他们又大都生来短寿或病魔缠身。古往今来,前辈音乐家们的苦难历程,在苦难中升华的人文思想正象罗曼·罗兰评价贝多芬时所说:“在如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我观之思之,写来诉来,痛疾在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背景,音乐家们却是忍受着相同的苦难,而他们又鸣奏出了各自不同的瑰丽琦行的音乐篇章。人类的精神之花也许都是用清凉苦水浇灌的,可能也只有苦水的灌润才能使艺坛奇葩四溢香飘,芬芳长久?!
在本书中的材料记述方面,我多参考法文相关材料,比如其中某个音乐家去外地演出或是回来的日期,所材料之间有时经常记述不一,比如弗兰克全家第二次回巴黎,有资料记述为1845年,有的资料则是1844年,遇此种情况,我均以最新的参考资料为准。而今西方乐界,即便是同一位音乐家的评价,人们的看法与观点常常大相径庭,而传记作家又多对故事情节常做单方面的臆想。我在写作当中,希望能尽力抛开西方观念的“桎梏”,道出一个东方艺术人的心扉,所以文章中的观点多以一个在西方学习和工作的东方艺术人的思怀随笔写来,以上文字所及论述和音乐见解,如有谬误之处,谨请各位方家和读者海涵指正。
在本书出版之际,感谢中法音乐艺术界前辈及文汇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谨此,我也衷心祺望在不远的将来,西方人也能以同样的方式,去旅近中国前辈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且加以研究,相信随着我们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我的期望不会太遥远。这里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古往今来,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