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努力中从新理解自己的技术性工作。科学家经常需要一个由日常事物构成的图景。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都曾想象一个与但丁描述的天界仿佛的宇宙图景。波义耳想象空气中任何一个微粒都是一个小弹簧,以此来解释封闭容器中空气受到较大压力时表现出来的弹性。在莱默里的著作中,酸被描述为由尖头粒子组成的,碱则由多孔粒子组成,酸硷混合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被理解为尖头的粒子插入多孔的粒子。原子结构被设想为一个微型的太阳系。德布罗格利说:“要是不用空间和时间术语我们就无法思考,我们所能唤起的一切印象都是与时空相联的。” 早期,这些常识图景甚至被认作是真实的,数学是对这些图景的一种更精确的描述,但越到后来,这些图景就越被视作只具有启发作用或科普作用,真实结构只能用数学来描述。德布罗格利上面那段话的另一半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使我们相信,我们的〔日常〕时空框架不适于真实地描述微观层次上的实在。”
科普著作的确表明,科学家的很多思考仍然与常识相联系,可以用自然语言来表达。然而,恰恰到了科学特有的部分,他必须使用数学来思考,或者,如果像海德格尔那样断称“科学不思”,他必须停止思考,开始演算。爱因斯坦明称,在科学工作中,就连创造性思维也是属于数学的。而我们平常恰恰不使用数学推理来思考。我们从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的通俗书籍中受益无穷,但我们无法靠阅读科普书成为物理学家。
哲学何为(1)
哲学何为
今天回顾,情形十分明朗:建立普适理论的冲动终于通过伽利略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建构理论的方式。在近代科学耸立之处,对世界的哲学整体解释土崩瓦解。
我们曾问: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为什么要关心行星轨道这些事情呢?我们今天当然知道,这样的事情应该由实证方法去探究,那不是通过思辨回答得了的问题,不是诉诸形而上学原理回答得了的问题。形而上学据称给出自然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原理,这是些什么原理呢?力必须通过接触起作用,天体轨道必然是圆的,自然厌恶真空,这些原理我们今天并不承认。并不存在所谓的形而上学原理。所谓形而上学原理,无非是常识所蕴含的基本道理,它们由于能够诉诸我们人人共有的理解而具有普遍性。而所谓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区别,则无非是自然概念的区别罢了。
哲学…科学是基于事实的理论。任何思辨体系都必须合于事实。在古代,天文观测资料、对抛物体运动方式的观察等等已经对亚里士多德体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