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力提出了挑战。只不过,对哲学…科学来说,理论的自然性仍然是最重要的考虑。毕竟,总有一些现象是理论解释不了的,它们是些边缘现象。由于观念的转变,那些本来处在边缘的现象,如今被移到了理论注意力的中心。通过仪器和实验,科学发现日新月异,近代成为一个事实爆炸的时代。哪个哲学家能面对这些如山的事实?如今,在学问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那么多专门的知识和定理。仅此一点,就注定了没有哪个个人能通过思辨营建整体理论,哲学…科学的失效是明摆着的。思辨的推理尽可以合情合理,但在常情下通行的道理,并不一定到处行得通。水银在常温下是液体,然而到了极低的温度,水银也会冻结。实际上,物质的许多性状在超低温时都变得面目皆非。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一个物体总有个确定的位置,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但这道理到了量子世界里却失效了。要解释遥远幽微的各种奇异现象,常识中所包含的道理是不够的,这些道理始终围绕着我们的自然概念,行之不远。只有数学类型的技术性论证才能达到我们经验不到的世界,把握独立于经验的客观世界结构和机制,从而成功建构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适理论。同时,在这一转变中,理论可否自然得到理解的考虑就退位了。
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错误地理解了哲学的任务?这种想法之荒唐,一如外国人跑到中国来说,饺子不是你们说的这种东西,而是何种何种东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定义了哲学。古代哲学不限于我们今天所称的“哲学”,它笼统地囊括一切类型的系统知识和深思。古代哲学家关心一切学问,既关心概念考察,也关心自然机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不仅对运动、时间等概念进行分析,他像所有科学家一样,搜集资料、细致观察、从事实验。在古代哲学中,知识增进、常识反省、概念考察是和世界解释连成一片的。让我们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关于不存在真空的论证。他在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地方开首先说:要确定是否存在虚空,应当先了解虚空或kenon这个术语。他的大部分论证都是概念分析,尤其是对存在虚空的主张所依据的理由的辩驳。他的一个论证是说,kenon所意谓的真空或曰real void,实在的虚无,差不多和方的圆一样是矛盾用语。再一个论证是说,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和媒介的浓度成反比的,因此,物体在真空将以无限的速度运动,而这是荒唐的。后世亚里士多德学派经常采引的一个证据是虹吸现象。哲学…科学理论并不严格区分概念分析和物理描述。这部分是由于,希腊人所处的世界,大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