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陈一弘本来就比两位女生高两个年级,“复课闹革命”后紧接着又是工人阶级进驻。闹腾了将近一年,他便终于分配了。
层层往下分配的结果,他最后来到了他的家乡三江市所属的尚文县田坝区当了区委的宣传干事。他心甘情愿,过起了与大城市隔绝的半隐居生活。他是个孤儿,无亲无威,但和冯菲、沈琳依然时有书信往来。却都是一般性的联系,他从笔迹上可以识别,有时是冯菲撰文,沈琳签名;有时又反过来成了沈琳执笔冯菲签名。他自己则依旧执行“等距离外交”,一信两名按年龄大小排名,冯菲在先沈琳在后。
如此这般地又过了两年,轮到冯菲和沈琳分配了。两人都来了三江市,沈琳被分到市立二中教书。奇特的是冯菲,好像是“月下老人”在暗中安排,她竟然从三江市被分配到了尚文县,县里又将她分到陈一弘所在的田坝区,她是财经系的,便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尚文县田坝区营业所。
世上竟有如此巧合的事,陈一弘完全没有料到,至于冯菲是否也如此,那就不得而知了。后来有一种传闻,说如此巧妙的分配是冯菲自己要求的结果,但谁也没有去核实过。
冯菲来到田坝区时,陈一弘已经当上了区委副书记、区革委主任。在区级干部中他是惟一的本科大学生。
冯菲的突然来到田坝区,真乃是应了那句“天作之合”的俗语,外加冯菲充分发挥了她那主动、泼辣的性格优势。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便水到渠成,登记结婚。
他们的婚礼是异常简单的,陈一弘是孤儿无亲可请;冯菲虽是三江市的人,但父母都是在外专区工作的小职员。母亲坐着公共汽车颠颠簸簸地拎起一床湘绣面的新棉被,赶来参加了女儿的婚礼。她还有一个哥哥在三江市所属的沿山县工作也赶来了。
同学老友他们只通知了沈琳一个人,他们并不是没有朋友,而是觉得身处遥远的山区;交通又如此闭塞,通知到别人也来不了,还不如事后写一封信实在。
沈琳接到通知时的心情如何,陈一弘和冯菲不得而知,以后沈琳和他成了夫妻,也没有谈起过这件事。但当时沈琳却是高高兴兴地来了,而且是提前一天赶来的,目的是帮助两个老朋友张罗并招待客人。其实除了田坝区的干部,外来的客人只有冯菲的母亲、哥哥和她沈琳三人,倒也简朴、轻松。沈琳在田坝镇上住了两天便回市里去了。陈一弘夫妇送她到公共汽车站,等车的时候冯菲关心地问她的老朋友考虑了个人问题没有?沈琳摇摇头不说话,似有难言之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