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为生,每个家庭最少也有一公顷(一万平方米)的土地。在前苏联时期,实行集体农庄制度,土地和各种农业机械都属于国家。大家一块干活,一起吃饭。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实行了私有化政策,国家把这片土地以很便宜的价格出售了,每平方米才卖18坚戈(合不到人民币一块钱)。所以现在的营盘村每家都是个体经营。
营盘村里唯一能识汉字、讲普通话的人是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白伟华。这个中国名字是2001年开始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学习中文的时候才起的,在此之前他的“洋名”叫谢尔巴耶维奇。他说,我是哈萨克斯坦人,但哈萨克斯坦的人都把我们村的人叫东干人。我们这儿的人跟老毛子讲俄语,跟自己人讲的都是一辈辈传下来的陕西话。我们把跳舞叫“踏”,闲逛叫“浪”,上班叫“活”,面叫“饭”;把阿姨叫“丫丫”,照片叫“影头”,哥们叫“连手”,南瓜叫“倭瓜”,嫁妆叫“陪房”。还有,他们把政府机关称作“衙门”,把官员称作“大人”,管警察叫“衙役”,店铺老板叫“掌柜的”。实际上,由于在几代人的时间里,俄语是接受教育和对外交往的正式语言,所以这种带有明清时期味道的陕西方言仅仅是一种家庭成员或同村邻里之间的口头交流工具。在表达像“电话”、“导弹”、“电脑”等方言中没有的新词汇时,还是要用俄语或者哈萨克语代替。
营盘村里的人家几乎都是人丁兴旺的大户,现在一家有几个孩子都不算多。早辈的东干人怕人口少,家家都鼓励多生多养,一家有十几个孩子的情况很常见。白伟华在家有一个弟弟马立克和妹妹莎西达。小妹妹莎西达非常聪明可爱,已经上小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她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会用俄语、哈萨克语和回语唱歌,2004年春节时还作为嘉宾参加了西安电视台的迎春晚会。弟弟马立克今年20岁,已经在附近比什凯克市内的人文大学攻读了几年法律,他的业余爱好是打台球。白伟华的妻子叫罗莎,她的妈妈是学校老师,与白伟华的妈妈是亲姐妹,所以这门亲事是亲上加亲。罗莎说,哈萨克斯坦这边鼓励婆娘们生娃、养娃,每生一个娃政府就发些补贴。所以很多人都是早结婚、早生娃,有的时候,当爸爸妈妈的还是娃呢。不过,这边的年轻人念书也早。营盘村有30%的年轻人都读完了大学。罗莎也在家念大学的函授课程,一年只需要到学校去两次。
陕西村的后代从哈萨克斯坦实行的义务教育制度中受益无穷。这里的孩子6岁上学,从第一年级一直念到第十一年级,所有的费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