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吃它就要杀头了。”
鲍有祥显然是把英国塔作为了一个象征,在金三角及其周边的鸦片种植区,人们通常认为西方人比其他任何人更应该为这里的毒品灾祸负上责任。当年的确是东印度公司带来了鸦片的种子,手把手地教会了山民怎么种植鸦片,而一战二战期间,法国人从印度支那获得的金钱总额有一半来自周边地区的鸦片贸易。有人认为到越战时,金三角的鸦片最终完成了一个因果报应的循环,美国军人大量吸毒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把毒品运回美国,“战后垮掉的一代”成为金三角毒品最主要的消费者。虽然此后西方社会不断尝到苦果,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当地的百姓。一个世纪以来他们把鸦片当作庄稼播种收割,换来一年的家用,现在却必须放弃另谋出路。2002年,联合国禁毒署的年度报告说,缅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鸦片生产国,至少占全球鸦片产量的50%至60%。而在缅甸,最主要的鸦片生产地就是佤邦。在佤邦的首府邦康,鸦片买卖是被官方明令禁止的,但是只要有当地朋友带领鸦片也不是什么太神秘的东西。
山坡上的塔林孤独地任由风吹雨林,守护他的大榕树依然苍翠,脚下的罂粟还接受着穷苦的佤族女人的悉心照顾。人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形:当罂粟的花期过时,一片地里,满是摇曳的果实,女人们小心地在地里行走,生怕不小心踩坏一株。用特制的弯刀,把罂粟果实外的黑浆刮下来,就得到生鸦片膏,每粒果只能刮到指甲盖那么少的一点。
鸦片在当地的计量单位称为‘拽’。一拽大约等于三点三市斤,通常可以卖到人民币两千元。这些在罂粟地里忙碌一年的人们,只能勉强填饱肚子。遇上收成不好的时候,一年种两季罂粟还要亏本。烟农种鸦片的收入仅够维生,但是1公斤生鸦片制成0。1公斤海洛因后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九千至一万二美金,这种暴利导致了金三角产生一代代的霸主和枭雄。60至70年代,西方通缉的第一代毒枭是鸦片将军罗星汉,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坤沙称霸金三角。80年代中国断绝对缅共的援助后,为了维持军费,缅共从红色战士沦为白色魔王,1989年缅共解体后,分裂为四个地方割据势力,促成了以缅甸为主的新金三角局势。1996年佤邦经过6年战争,帮助缅政府打败了坤沙,虽然作为交换,得到了坤沙在泰缅边境的地盘,但是也从此背上了毒品王国的恶名,成为新一代的毒品焦点。
“为了某种需要,政府必须要找一个人来戴这顶帽子。把坤沙打败了,那这顶帽子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戴。戴去戴来,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