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大吉岭这座带着殖民地味道,又富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边境小镇,逐渐热闹起来。现在每逢集市,除了本地西孟加拉人,来自尼泊尔、锡金、不丹和欧洲的居民和商人都纷纷会聚在这里,但自从1959年—1963年的中印边境的历史冲突之后,华人在这里就几乎绝迹了。由于平时的宁静,周末的赶集几乎成了这里的节日。作为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丘开福一家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
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上,丘开福告诉我们,他们平时吃的蔬菜、水果、还有肉、蛋都是在这里买的,虽然比这些商品的货源地——平原地区要贵一点,但因为这里离家比较近一点,就图个方便。他还说,现在这里开店的中国人已经很少了。
不一会儿,当我们走到一条狭窄的街道上时,丘开福说,这里就是以前的中国街了。他说,过去这里有很多中国人的鞋店,可是现在只剩下一家了,就是他哥哥开的。这里曾经住过1000多个华侨,现在剩下的不知能不能有100个,他们除了开鞋店的,还有开洗衣店的和开餐厅的等等。
说着,我们已经走进了丘开福六哥开盛的鞋店里。丘开福说,他从小,大概从1959年开始,就和开盛在这个鞋店里看管了。开盛告诉我们,如今店里的生意马马乎乎,勉强能够赚钱维持。
在赶集的人群里,我们再也没有发现过华人的面孔。披长袍的印度居民待人友好而善良,小镇上充满风情的生活也显得热闹无比。丘开福说,这里还有一家姓任的华人夫妇。男主人任先生是他的中学同学,现在和太太一起经营一间理发铺。每个月,丘开福会带自己的太太去理发,顺便看望老同学。
“后面要剪一剪,要用剃刀。”
“用剃刀削一下,这样削一下比较好。”
“我不喜欢剪的太短。”
“不过那样也挺好看的。”
“好看吗?我觉得长点好。”
……
理发师遵循着开福太太的意思,精心修剪出她满意的发型。由于华人已经很少,这家理发店主要的顾客都是当地人。印度的传统是男女分开理发,因此这里现在只接待女宾。任先生告诉我们,他的父亲是中国宁波人,母亲是当地夏巴人。上个世纪40年代,他的父亲在船上做西餐厨师。后来,二战开始了,日本人攻打印度时,把他父亲工作的船炸沉了。死里逃生后,父亲就在加尔各达居住了一段时间。可由于那里太热了,他们找到了一个山包,就是大吉岭定居了下来,后来就在这里娶妻生子,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