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就往往会坏事,这也造成了大批无知的、自我感觉十分膨胀的、注定是终生悲怜的人充斥于这个世界。
罗杰还没有到晕菜的程度。
他觉得文章应该是这样的。把它丢在地上,任来往的行人从它旁边走过,可以用脚去踢它、踩它,或者任由收破烂的人将它当废纸收起,那也不过就是它命该如此而已。另一些文章则留在人们的脚下,一阵风吹过,掀起了它的一页,恰好被一个有心人看到,拾起它读上一段,觉得文字还可以,不令人讨厌,于是接着读下去,还能感到心中有一些共鸣或感受,便将它揣入怀中,拿回去慢慢细读,末了拍案称绝,便纷纷传阅。这大抵算是文章的极好的命运吧。
罗杰有时候想,古人的文章能够传承下来,其中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传阅和转抄,相信有太多的文章被遗弃了。想几百年历史的唐朝的那许多能做诗的人,当不至于仅能作出万首诗留传下来,其中的大部分如风中尘土一般飘散了。罗杰不太喜欢现在的印刷版杂志上的作品,他觉得那浩如牛毛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等人看到的时候,已经被人连同它的载体一起被丢到废品堆里去了,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在化成纸浆的时候被烧碱消蚀了,无影无踪,不留下一点印渍。
那样的文章是可悲的。
罗杰与王一说到有关文章的话题。王一认为,从哲学的角度看,天下人写文章,首先要从一开始,由一生发出一切,或者所有,再必须经过过程的淘炼,如同淘金砂一般,让时间淘去不必存在的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最后留下一点珍贵的东西,又回归到一。这一与一切是是互为依存的条件,无一便无一切,无一切也生不成这最后的一。
罗杰心想,这王一果然非同一般,这文章的话题在他这里居然还能由一到一切再回归到一地理论起来,也太极了一点。所谓太极正好是王一的这种理论的直观写照,可这太极与西方古典哲学好象隔着十万八千里地。也不知王一是怎么把它们扯在一起的。
罗杰觉得,所谓的哲学也许可以这么理解,那就是你对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有一种看法或认识,只要你能把事情的发生缘由和必要条件说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