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传统,一直是在“毕业前”,通过导师教授的方式传导知识,学生听,然后参加考试。到了“毕业后”,学校就默认,你已经掌握了应该知道的基本知识点,和怎样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这时候如果你希望获得更高的成就,你的深造过程是跟随某个你感兴趣的课题或是项目,直接参予到研究本身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给你再去讲课,也不会有考试,你到最后取得什么样的学位,一是凭你自己的意愿,二是完全依靠你取得的成果而定的。
而到了90年代,庞大的“毕业后”学生占用了大学所有资源的90%以上,研究造成的资金消耗是惊人的。虽然,这种模式带给了英国高度的科技文明,但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下降,不得不进行教育改革。最有名的一项,就是广泛招收海外学生,并收取比本国学生高达5倍以上的费用,以此弥补教育资金的缺口。
“授课研究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英国人依靠外国对英国教育制度的好感,又抓住人们通过希望获得更高学历来取得好的工作机会这一潜在心里,非常卑劣(我认为)地创造了这个教育模式上一年课,交一年高额学费,然后给你个“硕士”。
而这个“授课硕士”到底在英国人自己心中是什么样地位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
如果你拿的是一个“授课硕士”,你希望毕业后再去读PHD,也就是博士。你会发现,除了你在你自己学校,(有时候自己的大学都不行,我那个大学,还有我知道的帝国理工,牛津剑桥诺丁汉等,都不行。)你拿着你的“授课硕士”去申请时,你必须从一个被称为“MPhil”的阶段开始,等到一年或是一年半以后,对你之前的工作写一篇跟你的硕士论文差不多的论文,通过后,你才能开始你的PhD,博士研究。
而什么叫“MPhil”呢?我们知道,我们平时所称的“博士”英文缩写是“PhD,即Doctor of Philosophy,)可不是哲学博士啊,因为英国人认为什么学科到了顶尖都是哲学家。所以起了个这儿名。而“MPHhil,就是master of philosophy。”
写道这儿,看官明白了吗?反正,我是明白了。
就是说,你读了一“新硕士”,在人家眼里,没用。你还得从新上人家的“老硕士”。等你“老硕士”通过了之后,你再去“博士”吧。
我当时一下傻了。没想到我花这么多钱居然学的是个这个!
沈芳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又安慰道,“其实,授课硕士现在也很普遍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