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行业,或者更具体一点,新闻产业。因为搜索的存在,新闻被解体了,人们可以在网上以搜索结果的形式找到关于几乎任何一个话题的新闻,而不是本地报纸头版上仔细排版的新闻报道。事实上,Google新闻,由Google免费提供的计算机合成的新闻服务,已经成为网络中最大的新闻网站。如果新闻不再是目标,而是拜搜索所赐,成为了商品,会怎么样呢?要是再也没有报纸可以出售,或者再也不存在这样一个网络空间来发布以内容为基础的广告,那么新闻行业要靠什么给记者付薪水呢?简而言之,新闻行业的投资收益在哪里?
作为这个产业的一员,我当然考虑过这个问题。有一天晚上,在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讨论会之后,我同乔纳森·韦伯(JonathanWeber)和史蒂夫·埃利斯(SteveEllis)一起闲聊放松。乔纳森·韦伯是我在《产业标准》杂志的编辑合伙人;而史蒂夫·埃利斯经营了一家叫做PumpAudio的原创音乐公司。在闲聊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答案。史蒂夫是个英国人,他问我和乔纳森,我们是否认为《华尔街日报》代表了美国报纸特写新闻报导写作的典范。于是,我想,天啊,我已经几个月没有读过这份报纸了。我确实订阅了它的网络版,不过因为我的阅读习惯已经随着上网的行为改变了,《华尔街日报》经过我的雷达的次数实在太少了,根本就没有被记录下来。
我和乔纳森都同意《华尔街日报》确实定义了美国优秀的第一版特写故事的标准,同时,我承认自己在过去几个季度里对它的内容一无所知。然后,我们的话题又转到了《经济学人》杂志。天哪,我也很久没有读过这本杂志了。过去我是订阅过它的印刷版的,而且,在我订阅它的时候,我还登记索取了一些通过电子邮件发放的时事通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通讯总是断断续续地来,而且内容也不够好。我想要弄明白为什么这两座新闻界令人敬畏的堡垒为什么从我的阅读清单中消失了。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因为它们为了防止因为搜索而流失收入,都要求付费订阅。所以,这两家的网站都不支持那种能够使它们的新闻特写能够在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排在前面的深度链接。换句话说,如果你每天主要通过因特网来了解新闻、分析和述评的话,它们两家的报道都很难找到。我们都知道,通过印刷品来了解新闻的人群年龄结构越来越老了。
但是,这里面不仅牵扯到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倾向问题。因特网上,人们使用媒体的方式同以前不同。在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