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的数字。2003年公司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5亿美元,而营业利润率高达60%以上。根据风险投资资本家米奇尔·凯兹曼(MitchellKertzman)对《华尔街时报》的说法,这样的财务状况简直〃叹为观止〃。在财务数据这方面,Google也证明了自己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
第52节:股票发行一波三折1
作者:'美'约翰·巴特利
股票发行一波三折,上市后却如火箭一飞冲天
这次股票发售的过程比任何人预料中的都要长。准备过程因为下面几个因素而混乱不堪。首先,公司的管理无法适应其速度快得令人措手不及的增长。另外,公司突然要面对无情的仔细审查,这大大分散了公司的注意力。而且,在公司内部,公司的创办人对于上市之路始终抱有疑虑。根据施米特的说法,佩奇和布林直到2004年8月公司的股票真正在纳斯达克挂牌销售的当天,都一直在怀疑上市的决定。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很多人眼中,Google作为一个合伙人的名声更加糟糕了。如果说过去想要让Google提供信息或做出反应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现在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了。Google对保密的偏好现在几乎发展成了偏执。员工们得到警告,任何走漏风声的行为都会导致上市行动的搁浅,而Google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尽管公司的文化不鼓励公开谈论财富,但是,毫无疑问,公司的每个人(当时大约是两千人)都在这个小鸡即将出壳的时候,默数自己篮子里的鸡蛋到底能够孵化出几只小鸡。一半以上的员工注定会成为百万富翁。毫不奇怪,Google会采取防御姿态。
2004年夏天,IPO之前差不多一个月的时候,一位经验丰富的硅谷企业家拜访了Google公司,事后告诉我:〃最近,我去那里同一些人探讨我的一个想法。我从那里出来,感觉自己刚刚访问了一个法西斯国家。好像每个人都觉得作为那里的一员是非常幸运的事,而且都像嘴巴上了封条似的,因为谁也不想说错话。〃
除此之外,Google还需要做很多清理工作。公司还没有准备好适应上市公司必须遵守的严苛规定,尤其是Sarbanes…Oxley法案的严格要求。这个法案是在那场震惊美国的公司财务丑闻爆发之后,为了防范类似情况而通过的。除了其他一些规定之外,这项法案在收入账目的管理上更加严格。虽然这样的规定并不会给像汽车生产企业这样每笔交易都成千上万的公司带来多少麻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