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此言也不能说明,只言“国家积德,著在图史,当享万亿,不待假名以为益也”。太武帝从之,弃“万年”,自此“代”“魏”并用,犹比“殷”“商”。事实上,直至孝文帝迁都,不论是北魏官方还是民间,“大代”的使用频率可能实际高于“大魏”,大同(即平城)出土了“大代万岁”的瓦当。
兄终弟及
:北魏乃草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直接由氏族部落一跃而至封建王朝。这种氏族部落的王位并非父传于子,多为兄终弟及。北魏自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开始,便竭力要传位于子,但每次都困难重重。皇帝兄弟不忿传子制,个个力争皇位,文成帝一朝尤甚,血雨腥风,不仅半年间皇位三易其主(太武帝、南安王余、文成帝),且文成帝少年登基后,政治斗争极其激烈,宗室亲贵多人暴死或被诛。
子贵母死
:拓跋氏本系部落氏族,母系余风尚浓,自道武帝起,为防母后专政,立子贵母死制。凡皇子被封太子,母妃必得赐死,无一例外,也因此产生了北魏一朝的特殊现象:乳母干政。代表人物为文成帝乳母常太后(即《九宫夜谭》中已殁的常太后),常氏一族因她显赫一时,风头无二。历朝历代后妃为了求子可谓不择手段,北魏却因这子贵母死之制,后宫出现了畏子如虎甚至设法避宠的空前绝后的怪现象,此制到宣武帝时期终废(宣武帝为孝文帝子)。
拓跋家族出自氏族部落,礼制粗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前,对于选妃甚至立后随心所欲,不按常规,以至于后宫中尽是北凉大夏等亡国皇女为后为妃。文成帝子献文帝弘(书中太子原型)之母李贵人原是永昌王仁(太武帝一朝杰出的军事家,后于文成帝登基后谋反被诛)的妃嫔,南伐时被永昌王仁掠来,后又因美貌被文成帝宠幸生子,因此其子血统受文成帝乳母常太后怀疑。学术界对献文帝弘是否文成帝亲子持不同观点,因缺乏论据,无法确证。
坞壁
:坞壁是自汉而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地区达到极盛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称垒壁、堡壁,首领可称坞主或宗主,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联合在一起,可耕可战(亦有流民坞壁,但流民坞壁也必定由宗法关系而合)。这种联合往往与专制政权崩溃、各地豪族伺机而兴的社会形势相关,一个合格的坞壁主(即豪强)往往具有相当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表现往往是“豪侠”,侠义或尚武。是以有观点称,坞壁就是中国古代帮派组织的雏形,事实上,在武侠小说里面,就有大量“某某堡”的称谓,坞壁也可称坞堡。坞壁在十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