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的石油开采份额,而法国则同意,在新的国际联盟保护下,美索不达米亚由英国托管。
英国给法国的份额是从德国人那里抢来的,这些份额曾经是德意志银行在以前的土耳其石油公司中的25%的股份,是凡尔赛和会战利品的一部分。
对剩下的广袤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75%石油的开采权,通过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然牢牢控制在英国政府手中。而法国政府成立了新的国家支持的公司——法兰西石油公司(CFP)。
亨利·德特丁爵士,是领导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英国人,担任过帝国石油政策委员会的主任,英国政府所属英国-波斯石油公司的领导人,同时也是英国秘密情报机构信赖的间谍。
英国承诺法国可以拥有毗邻法属叙利亚的一部分石油开采权,作为交换,英国牢牢控制了摩苏尔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未开发的巨量石油储备。
毫无疑问,英国的国家石油霸权地位在战后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1921年4月21日,美国国务院代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正式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参与中东的石油开采,英国外交大臣柯曾勋爵给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发了一封简短而又粗暴的回信,声称在英国控制下的中东不允许任何美国公司进行石油开采。
而圣雷莫协议点燃了英美之间对世界石油控制的激烈争夺战。
惊慌不安的美国石油集团和银行集团担心,英国正一步一步地取得全球石油的垄断权,不惜牺牲美国的利益。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用铁腕控制住了荷兰东印度、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战后中东大部分地区的巨量石油开采权。
在中、南美洲,美、英的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交手。
俄国诱人有石油不过是他们全球石油争夺战的其中一个战场之一。
英国政府使尽浑身解数,利用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手段,试图推翻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此,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策略,试图介入英国看来更为务实由列宁制定的苏俄新经济政策中。
这次美孚很着急,因为西伯利亚的油田储量比相像中的要丰富的多。
在不能保证绝对获得巴库油田开采权的情况下,西伯利亚油田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美孚这边希望拥着西伯利亚油田50%的股权,杨洪森虽然还拥有管理权,但是50%的份额实在是太多了。踢开美孚杨洪森其实也能开发西伯利亚,因为总投资并不是一次性到位,可问题是杨洪森拥有的只是开采特许权。
杨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