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虽然是来自中国的石油界后起之秀,可是其在远东却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中国已开发的油田有江苏、延长、玉门三座,勘探显示其有着丰富的储量,但是由于中国本身的运输和技术等原因,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产量并不高。这使得本国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另外60%则需要进口,其中美孚占了50%、壳牌占10%。
壳牌公司之所以被挤出中国,并不是因其价格过高,而是其价格过低。
国际石油价格为1。05美元/桶,壳牌为了对付中石化与标准石油的联手将价格降到了0。95美元。杨洪森则直接将石油价值拔到了2美元/桶,最高时达到了2。65美元/桶,当壳牌也上调至2。65美元/桶时,杨洪森这边以运输成本减少为由,将每桶油价优惠到1。95美元。壳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最终落败,而中国石油价格此后继续维持着2。1美元/桶的高油价。
杨洪森与美孚也不完全是亲密无间地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分配上就存在分歧。
美国的石油都是由杨洪森旗下的公司做代理,他们得到的价格为1。05元/桶,但杨洪森销售标价为2。1元/桶,如此高的利润想不出现分歧都难。
在中国石油开发上面杨洪森也有分歧,杨洪森拒绝美孚进入延长和玉门,原因是美孚大规模开采将最终导致前者设定的高油价体系的崩溃。
美孚痛恨中国的高油价政策。
中国主张与美孚合作开发西伯利亚油田,并愿意出让30%的股权,但是美孚的兴趣被杨洪森的开出的800万美元价格给吓跑了。所以,他们宁可追逐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的巴库,也不愿接手刚刚起步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油田只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发展将是很快的,杨洪森一点时间都不愿意浪费。
杨洪森邀请哈默加入东方石油公司,此时哈默对石油不慎了解,不过处于杨洪森的邀请,他购买了东方石油公司20%的股份。
对于西伯利亚石油股权杨洪森在新成立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中进行分配,中石化拥有40%的股份,东方石油占20%,毕逊的亚美石油公司占有10%,剩余30%则由苏俄政府持有。莫斯科对于份额的划分没有异议。
莫斯科代表列奥尼德·克拉辛对中、俄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中国国内的石油价格高出国际原油价值近一倍,他们急需俄国的原油来缓解持续的高油价。对于莫斯科来说,俄国石油可借远东平台提前进入国际原油市场,尽快地将这些“液体黄金”兑换成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